欲、望、欲望
牛顿120、欲、望、欲望
亚里士多德(百度百科):…
成就
教育
…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
…灵、魂、灵魂,非、理、性、理性,功、能、功能,本、能、本能,感、觉、感觉:见《牛顿119》…

…欲:1.欲望:食~。求知~。
2.想要;希望:~言又止。从心所~。
3.需要:胆~大而心~细。
4.将要:摇摇~坠。山雨~来风满楼…

…望(百度百科):“望”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会意字。
(…会:理解;懂得:体~。误~。心领神~。只可意~,不可言传…
…意:意思:来~…
…会意:造字法之一。会意是说字的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如“信”字。“人言为信”,“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
…会意字: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造字法就叫作会意。用会意造字法造出的汉字就是会意字…)
甲骨文主要有两种形体,一种形体像人举目仰望的样子(图1),“目”是竖的,并且睁得大大的。上古以“横目平视”为“见”,“纵目仰观”为“望”。另一种是一个人站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墩(dūn)上举目仰望的形状(图2)。“望”的原义是人站在高处看得远,有所等侍的意思。
“望”这个会意字在金文里有多种形式:竖着的眼睛多了个眼珠子,更活灵活现(图3),人站的土墩变成实体的“土”了;人足和土墩已讹(é)变为“壬(rén)”,而在竖眼的右边加了个“月”(图4),隶定后写作“朢”,大有“举头望明月”的意味。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讹:见《欧几里得52》…
…变:见《欧几里得29》…
…讹变:见《欧几里得52》…)
从周代初期起,古代的历法把月十五日(月圆时)叫作“望”。“望(朢)”字的金文便是根据这个意想造出来的。
后来,“朢”的形体中像目的部分或讹变为“耳”(图13),或出现一种讹近“亡”的写法(图14):竖眼(“臣”)不见了,以“亡”(本是眼睛被刺破了眼珠子的形象)代替“目”作为声符,而且将“月”变成“夕”(“夕”的古文是“月”中无点,本是月亮初升的形象)。这一来,这个字就变为形声字了。
在这讹变的基础上,便干脆将这部分写作“亡”(图15),以之提示字的读音,因而又有了“望”字,成为“朢”的异体。
(…基、础、基础:见《欧几里得37》…)
再到后来,人们又采用异体字分工方式,以“望”字专门表示张望、瞭望、远望之望。而以“朢”字专门表示朔朢之朢。
汉字简化,朔朢之朢、张朢、远朢、瞭朢之朢统一作“望”。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望的古字形像一人站立地上张大眼睛远望的样子,本义指向远处、高处看。
由本义引申指期待、希望;又指拜访,如:探望、拜望、看望。
由本义又假借指名望。如:望族、声望;又引申指朝、向…

…望(百度汉语)2: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像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zhuàn)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字义:
1.看;向远处看:他~了一眼就走了。一~无际。
2.拜访;问候:拜~。探~。
3.盼望;希望:渴~。丰收在~。
4.声誉。也指享有声誉的人:威~。一乡之~。
5.介词。向;朝:他~我们点头微笑。
6.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或十七):朔~(朔是初一)…
欲望(百度百科):对能给予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
(…意、识、意识:见《欧几里得142》…)
欲望(心理学名词)2:欲望是由生物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心、理、心理:见《牛顿86》…
…学:见《欧几里得4》…
…目、的、目的:见《欧几里得195》…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基、本、基本:见《欧几里得2》…
…本能:见《欧几里得54》…
欲望,简单的来说就是爱与不满足。
欲望(百度汉语)3:想得到某种东西 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求知的~。
“文学中常用的比喻即类似联想,如“霜叶红于二月花”。
请看下集《牛顿121、思、考、思考,演、算、演算,似、相似,联想,相似联想》”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