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为什么打卡对我没有用?
打卡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确实能助推我们持续行动,形成行动惯性,这也是很多人对打卡爱不释手的原因,但切不可完全依赖打卡。
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打卡心态的扭曲
有的同学: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用记录代替打卡
每次学习后做行动记录,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每天看着自己的行动记录不断丰富,从而专注于学习成长活动本身,体会其中的乐趣,就能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任务设置:设下限,不设上限
把任务调整为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此后多学一个知识点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只要觉得有意思,你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能动性还是可持续获取的。
这种策略也极其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因为这么做,你每次都可以刚好学到有点难但又不是太难的程度,而打卡却必须面对一个固定的任务值,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趣或困难,从而放弃。
创造动机,输出内容,获取反馈
想创造全新的学习动机,就得放弃一味打卡输入的做法,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比如自己完成一个思维导图,自己完成一个学习笔记……把你的作品发到打卡里面,或者分享到社交平台,或者分享到微信群。
这么做当然会造成一些困难,但为了解决问题,你必定会想办法补全相关知识,所以你的学习行为都能得到即时反馈:要么帮自己或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要么产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这些反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强烈的成就感和继续行动的欲望。
所以,打卡是个好东西,但心态、动机、输出也非常重要。
参考:[[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