胴调、本调、先调,关于调性的钓鱼理论您真的懂么?
钓鱼新手我可以肯定百分百没听过“胴调、本调、先调……”这些名词,至多听别的钓友品评过竿子是二八调、三七调、一九调之类。
甚至钓鱼老手也少有人听过“胴调、本调、先调……”这些说法,原因也简单,我们钓鱼,钓的是鱼,钓的是实战,管那么多理论干啥。
尤其是这些理论拗口难懂,说白了就是想通过一些道理把鱼竿的某些特点来鲜明展示出来,结果发现用文字的形式越说越糊涂,晦涩的语言搞得很多人听了个云里雾里,本来能钓到鱼,反而被理论搞懵了。于是乎就把这些所谓的理论抛诸脑后。
其实第一次见到胴调、本调、先调这些说法的时候,还以为别人在胡说,一个调性竟然分出来这么多细枝末节,好像挺拖沓。其实这些东西大多是日本传过来的。因为在台钓竿的历史沿革上,早期确实日本发展的更好,即便现在达瓦、禧玛诺等日本的竿子还是占据着高端鱼竿的市场。
那“胴调、本钓、先调”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调性,在中鱼后,一支鱼竿从哪节开始弯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调性。
先调、本调、胴调是将鱼竿首先弯曲的着力点位置,进行了细化,“先调”即主受力点是靠近竿尖,“本调”即主受力点在外竿身,“胴调”即主手力点靠近把手。
这种解释很直白,显然钓友们轻易就知道了先调最硬,胴调最软。
影响调性的几个方面包括碳布、制作工艺、整体设计以及鱼竿的锥度。
最近的凌天二代巨无霸作为巨物竿显然不会太软,设计上就为了超大钓重而准备。但是设计和制作,也不能过硬,假如中巨物后调性和腰力不够,又如何能让巨物轻松上岸。
从钓竿竿梢直径到底部手把的直径之间的夹角就是鱼竿的锥度。夹角的大小,会决定钓竿的调性。
相同长度的钓竿,先径和元径越粗,钓竿的硬度越大。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鱼竿锥度越大,中鱼后受力点越靠前,钓竿重心越靠后;而锥度小的鱼竿,则恰恰相反。一支好竿子,必然是在多种作用下达到了优质的平衡才行。
和你(钓友、渔具经营者)一起关注渔具、钓鱼和各种鱼类趣闻
部分图片来自于钓友反馈,感谢您的关注,未来将会不定期举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