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有53种组合方案,将成为“太空母港”,关键看操作系统
最近,中国空间站系统总师杨宏介绍:“航天员乘组轮换时,大家看到的是基本型,但真正的构型共有53种。可以有多个伴飞舱,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太空母港’。”实际上组合方案航天迷们并不意外,这么多舱段如何协调管控才是重点。

目前,我国空间站由核心舱、问天舱、梦天舱三舱组合成“T”形,按照之前拓展方案,使用节点舱即可实现“干”字形、“王”字形,总之横平竖直无限扩展。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空间站二期工程拓展到180立方米就是极限了,毕竟现在已经有100立方米,妥妥的够用了。
但是随着2月2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举办的“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的展出,第四个舱段正式亮相。

它是一个全新的节点舱,对接后多达六个,可以对接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巡天望远镜等伴飞舱。如果新的节点舱对接上空间站之后,组合构型将变成“十”字形。

然而这才是一个开始,杨宏院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看到的目前我国空间站构型是基本型,但真正的构型共有53种。只要根据需要就能变换组合构型,拓展空间。

按照基本数据承载180吨的情况下,也能拓展到9个,更何况还可以继续发射新节点舱段。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空间站的先进性,不仅仅在于可以多样化扩展,而是在其数字化操控系统上遥遥领先。


就空间站本身而言,我们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中文版本操作系统,可以全面掌控空间站系统状态、机械臂状态与操作、机柜设备等。

而中国空间站的数字化,让信息系统与能源系统连接起来,多舱互联互通,且具备跨航天器的系统重构能力,整体性能大幅超越了各航天器功能的简单集合,这在国际上尚无人做到。

目前,地面上的数字空间站与太空中的空间站孪生,实现了“天—地—数字”三站协同运行,同时也是“三位一体”,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而空间站的操作系统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扩展能力,我们攻克了550余万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也从软件上进一步确保扩展性和兼容性。各种航天器、舱段、载荷的整合,需要更高级别的系统设计。

目前,我国空间站从设计开始就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现在建设、维护阶段,数字化协同不但将研制工作缩短了30%,更会助力空间站的每一个节点安全、高效运行。

中国空间站已经进入运营阶段,目前已经和国际航天建立了高度的合作,因为其先进性、稳定性、数字化水平高等特点,国家项目合作将具有更好的成果展现。
未来,依托中国空间站作为太空母港,我们在航天探索方面将有太空家园,支持着我们登陆月球,探索火星,向宇宙更深处飞行。

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西方国家严密封锁下取得的傲人成绩,中国航天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开辟了全新的局面,这是一个开始,更是一份最佳的发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