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手记:我的孙子变成偷袜子的贼
心理师是指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等的心理服务职业。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等心理服务专业人士。
作为心理师,见证了很多充满喜怒哀乐的人间故事,看到来访者及他的家庭在冲突中煎熬,在困境中挣扎,我们决定以心理小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共享,旨在为读者朋友带来思索及改变,促进公众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支持。
案例遵循保密原则,故事中人物、场景、语言等均经过文学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案例前情
那天在咨询室门口,一个瘦高黝黑的小男生独自坐在椅子上,独自坐在椅子上等待,用清澈单纯的眼神望着我,一旁一胖一瘦两位女士在他不远处站立,不时四处张望,一见到我便立刻围了上来。
“你们是?”
“你好,我们到旁边说。”这么神秘,那就先单独和这两位家长谈谈吧。
“出现什么问题啊?我看孩子挺小的,你们先说说看。”
“他偷他妹妹的袜子,还在夜里趁他妹妹睡觉的时候摸她的脚。”
啊,我心里一惊,这么小的孩子,似乎和“性”或者“伦理”搭不上啊!看来问题有点复杂,是需要时间了解清楚。
“那就让我们来和孩子聊聊吧。”
说完,我望向那个在我眼中依旧单纯青涩的男孩一眼,心里默默准备了一串又一串的问题,期待能在咨询过程中找到能帮助孩子的一些思路。
来访者情况
小男孩名叫小杰,今年12岁,一直跟奶奶和弟弟妹妹生活在一起。经过澄清和梳理,我才了解到,小杰竟然已经默默地偷窃妹妹的袜子数年了,此次被奶奶发现则是一次意外。
这让我惊讶不已,心里告诉自己要“允许一切发生”:小杰也慢慢的在我的包容态度和耐心问询下愿意回顾自己这个“毛病”:他从3、4岁就开始偷窃妹妹的小袜子,特别是当他觉得有压力的时候,“心里发急,不做不行,做的时候害怕被发现,拿到袜子之后就会舒服”,虽然做了一次之后会有罪恶感、内疚感,但是过了一段间歇期之后,慢慢积攒起来的内心焦虑压抑不住之时就会再去拿袜子。
“那你偷偷拿了袜子之后会怎么做呢?”
“会收起来。”
“收起来会想着自己穿上,或者是拿着摩挲或者闻一闻吗?”
“不会,拿的时候会很兴奋刺激,之后就收起来,放在我的床垫和枕头底下,放不了的话,我就藏在洗衣机后面。”
“那么,只有偷妹妹的吗?”
“对,妹妹的袜子就放在一个固定的抽屉里,抽屉不锁的,而且她的袜子挺好看的。”
对于这么小的孩子,“迷恋袜子”会不会智商低下和精神病性症状有关呢?但是沟通的时候孩子的思维顺畅,对答如流,言行一致,特别是那双清澈眼神以及瘦小身形实在让我不忍将他直接同奶奶口中的“变态”二字相联系,在我邀请下,小杰做了一次沙盘。
面对沙具和沙盘,他显得格外小心翼翼,选择沙具时也是犹豫不决、反复比对,不时还看看我。摆好之后,我请他描述一下他的摆放主题,小杰结结巴巴,需要不停引导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他给我描述那“偷窃的兴奋”时的表情完全不同,这让我不禁疑惑,哪一面才是他的真实内心呢?
“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小杰最近有和他们在一起吗?和妈妈在一起感觉怎么样?”
“就今年暑假去了她们做生意的地方,在妈妈那里会安全一点,不会想去拿袜子。”
“小杰今年上了新学校,有交新的朋友吗?有什么新的兴趣爱好吗?”
“我交了几个朋友,放学后我们会去打球。”
“那小杰这次来咨询的话,知道我们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了吗?”
“拿袜子,是个坏习惯。我奶奶让我来这里改掉它。”小杰低下了头,垂下了眼。
第一次能让小杰意识到“偷窃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不受欢迎,并且不利于自己的形象,已经有了进步。并同小杰约好下一次的咨询时间。
咨询过程
经过四次同小杰的单独咨询,对于他的生活和想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奶奶带着他们一起生活的家中,小杰和弟弟的关系似乎也没有多好,打闹常常会演变成一场小型战争。他平日里就只有和妹妹一起聊聊有趣的话题,只有在妹妹身边待着才不难受。
“妹妹同小杰潜意识需要的依恋形象有相似性,拿她的袜子是一种私密的成就感。”我在评估,并一直试图教小杰如何去觉察压力(来自学习的压力、来自远离父母的压力、来自同弟弟相处的压力等)和放松自己,因为小杰一直强调自己“心里难受后压抑不住兴奋”才会采取“偏差行为”,自从被奶奶发现后,亲戚长辈的讯问和强调让小杰平日里更加紧张,更想要去“拿袜子”。
看来咨询不仅仅只针对青少年,青少年背后的家庭才是一块难撬动的硬骨头。
于是我再次联系了小杰奶奶,作为小杰目前的主要抚养人,奶奶的养育方式至关重要。小杰还是一颗小树苗,他的认识力和自控力本就不足,在教育孩子时,“打骂”和“棍棒”可能会使其自尊心受挫,我们可以做一些“冷处理”,不去强调及标签化不良行为,通过鼓励积极行为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小杰习得不一样的行为方式。
我同小杰科普了“厌恶疗法”,希望借此减少他产生“偷窃”的想法;同时让小杰学会“橡皮筋疗法”,一旦产生不好的想法,立刻用橡皮筋弹自己的手腕,让自己清醒。在平时的生活中,鼓励小杰多和其他男生一起参与课后的运动锻炼,白天把精力耗尽之后,释放一天积累的压力且转移注意力,这样子可能帮助小杰不再仅仅依靠“拿袜子”来获得放松。
一段时间之后再看见小杰,他向着我跑跑跳跳的奔来,我想,他已经做得非常棒了,未来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咨询师有话说
在这个祖孙家庭之中充满疲惫和无助,如果出现了一股“挑战规则”的力量则能大大改变既往的沉闷,而小杰就充当了这一力量的主要实施者——偷窃。但另一方面,偷窃的物品又体现了小杰的心理特殊性:“恋物”代表着无“恋人”的能力。我们了解到,小杰被看见的时间太少,被好好对待的价值不足,他是这个家庭中最弱的一部分,所以他才会“生病”。
那么,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我们的家长该如何对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1. 发现类似的不良行为后家长心态不能崩,态度不能坏,作为家长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2. 主动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意识到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阻止孩子“偷”的行为,更多的是让孩子不再产生“偷”的想法。因此,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厘清问题所在。。
3. 帮助孩子面对问题,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家庭遇到了困境,需要家人同心协力一起迎难而上。
4. 建议和孩子一起设置“厌恶程序”或者加强奖赏机制,依照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或者孩子性格特点来进行管理,年幼的孩子喜欢夸奖。年长的孩子需要奖励,但更多的是惩罚方式不宜过重,以免引起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