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此心安处是故乡——评《长安的荔枝》

2023-02-28 16:13 作者:-浪浪NewWave-  | 我要投稿


“我本生无乡,心安是归处”。

手指滑到电子书的最后一页,这是我看完这部小说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话。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白居易的“我本生无乡,心安是归处”,但让此句真正闻名天下的,是一名叫柔奴的舞姬。

当年,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苏轼的好友王巩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而后王巩北归,请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下《定风波》一词。

而《长安的荔枝》这部小说,故事同样发生在穷乡僻壤、民风彪悍的岭南,官场的尔虞我诈之中同样狭存着人性至善的温暖。李善德的悲天悯人之怀,没有因己之不幸而失去,悠悠转转,从长安到岭南,其善良的本心一直不泯。

属于历史的文字由当权者书写,而历史的温度,则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故事组成,或奢靡享乐,或简单朴素,有的人一生勾心斗角,有的每天都为柴米油盐发愁……时间的齿轮无情的持续转动,让历史有情的,或者说让那些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的事件有意义的,是人,是人情,是人心。

整本小说正文内容短短六章,一口气十几天读下来,酣畅淋漓。这是一个简单直白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诗词就可以概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的历史,只会记住位高权重的一个调令,皇上与妃子的伉俪情深。不会有人关心命令下达后,执行者付出的心酸无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什么。一枚岭南的小小荔枝背后,除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隐藏着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风云诡谲。

盛世万千浮华背后,是大厦将倾的隐患与危机。

红尘妃子笑的背后,是一名九品荔枝使的殚精竭虑。

故事很短,道理无穷,书与人,皆如人与人之间,相识尔尔,莫在于缘分有时。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

 


一、千古万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这个关于荔枝故事的主角,名字叫李善德。在他成功贷款买下四环住宅的那一天,他承蒙同侪“照料”,接到了一个任务:在贵妃诞辰之前,从岭南运来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凭当时的保存运输技术,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在胡商等人的帮助下,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

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横亘在他面前的大山,是官场。为了鲜荔枝,他失去了朋友,又险些丢掉了性命,却始终没有失去为人为官的本心。一个小人物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但他却并不快乐,一切命运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小说的最后,李善德得到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他有机会去还回破坏荔枝树的债,妻女安好,远离动乱,余生可以在宁静中度过。正所谓官场诡谲,但其初心未改,反使得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

从岭南到长安,数千里路途,运送荔枝鲜,保证其不变质。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李善德做到了,而这“做到了”三个字的背后,是无数百姓的血泪汗水,是侗人三代的劳作心血,数十亩的荔枝树被伐,最后只幸存小小的一筐荔枝果,送到宴席上,不过得了贵妃一句还不错的评价。

如此轻描淡写、轻拿轻放,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百年皇图霸业,过眼烟云尔。

 


二、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李善德在岭南与妻女安度余生,从他人之口听说了安史之乱的事情,想必心情也是默哀与庆幸诸多思绪交织繁杂在一起。

他是幸运的,他最终办成了荔枝鲜的差事,虽然顶撞了杨国忠,但是大太监高力士出手拉了他一把。但若是李善德当初一心等死,不放手一搏的话,他与妻女在岭南的安详生活,就会变成家破人亡,风雨飘渺。祸兮福所倚,但“福”,是要争取才能有希望的。

人有时候必须有舍弃生命的觉悟,才能找到生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人都以为荔枝使是个绝不可能完成的差事,荔枝使的下场命中注定、必死无疑。各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踢不走了就往下压,而在这场“接鼓传花”中,这朵催命花最终落到了李善德手中。一开始,他没有去争取,写好遗书,将妻女托付给好友。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走一步,哪怕是一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我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坚持下来了,虽九死一生,但是最终在偏僻的岭南躲过了后续长安所有的波折。

而当初在繁华长安城享受着岭南鲜荔枝的贵妃,最终身死在马嵬坡。

两个阶级的人物,前后相差巨大的结局,令人不禁感觉到身处时代洪流的无奈与荒诞。小小荔枝使在这几个月的短暂见闻,就足以将他数十年政治体制中的认知尽数推翻。在时代的语境中,你可以看见君民脱节、欲望凌越的真实人间,看见粉饰太平、趋利避害的官僚景象——一个妃嫔心血来潮的口腹之欲,有时甚于一群人的生死性命;一句君王齿舌之间随意碾过的差遣,便要动用无数金银和人力去填补距离;哪怕亲临百姓,皇帝也只站在高塔之上供人敬拜,却听不见一句民声、窥不见一点民情。阅读其中,无法不觉得讽刺与心寒。

 


三、黄粱一梦,空留后人谈

李善德是虚构的,但是荔枝的故事是真实的。在那妃子一笑的历史背后,是一个同李善德一样小人物,白纸黑字上可能只有他的名字,没有他的生平,他为贵妃成功运送荔枝鲜的事情可能只被一笔带过,他背后因为荔枝而被改变的千千万万人的人生,更不会在史书中提及。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很多人在殚精竭虑,后人只能看到有记载的结果,而看不到他们的人生因为这件事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千千万万他们的人生故事,就是千千万万本《长安的荔枝》。

回到虚构的李善德,小说最后,妻女随李善德搬离大都市长安,来到穷乡僻壤的岭南。“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也许正是因为李善德身边有如此美好的人,在他见闻了世间的尔虞我诈、朋友背叛、驿官出逃等等令人精神麻痹的现实后,依然能够本心不泯。“此心安处是吾乡”,人性与良知是最后的底线。在运送鲜荔枝的四个月中,李善德有很多对不起的人,他能力有限,无法全部周到保全,胡商苏谅与其决裂,侗人荔枝园被毁,临邑奴被杀,运送途中的驿站村落荒无人烟……但是他忍了下来,明知向杨国忠发问会死,但是仍发出了令人发聩的质问。他或许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他绝不是一个懦弱的人。

“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正如在黑暗中,总有人的灵魂熠熠生辉,那光芒是遮掩不住的,是毁灭不了的。“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李善德,大可随着你自己的心意,去痛骂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人吧!“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话语藏在心中不足以醒人,出口成剑才能伤人。

后人随手划过的一页,用笔画过的内容,可能就是历史中一个人的一生。从个人微观窥见历史宏观,短短六章文字,尽写大唐浮华与落寞。在此,我想引用“书中世界”为这本书所做的诗,短短一首诗,囊括了君民两者在书中的生活:

汉皇为博妃子笑,浮萍蝼蚁生难料。

一纸敕令从天降,九品芝麻聚变样。

欲借隆恩光此身,谁知蜜中腹剑沉。

辗转反侧愁不眠,心急如火似锅煎。

诗圣一语点迷津,万里迢迢寻转机。

荔枝绝品非凡物,甘甜味美不易存。

千方百算无奈何,三番试验徒劳功。

灵光一闪出妙计,摩拳擦掌揽威风。

山高水远多拦阻,另有小人添险路。

林邑奴死报善德,僮女侠义倾相助。

百骑翻飞红尘浪,送与长安荔枝尝。

千难万险复重重,置于妃子一笑中。

宦情羁思二十年,风云诡谲年复年。

繁华荣辱已无心,携手妻女山林青。

福兮祸兮由难测,安得至老不更归。


说实话,对于李善德“大团圆”的中国式结局,我是不满的,她太圆满、太完美,又显得不那么真实,仿佛先前的苦难与艰辛都是虚幻。但是完美结局的本身又是一种力量,真实的生活是遗憾的、破碎的,所以我们要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结局,历史并不总是HE,却总是伴随着哭声。


此心安处是故乡——评《长安的荔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