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法考-主观题-理论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立法
谈意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依法治国,首先要实现有法可依。
立法,是建设法治国家这个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夸成就
我们党长期以来重视立法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建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找问题
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立法工作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有些法律体系按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不够,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部门立法倾向比较严重,有些地方运用地方立法权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给出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宪法实施,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必须完善立法体制,实现立法权的合理配置;
必须严格贯彻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保持法律的良法属性;
必须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使国际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有法可依。
执法
谈意义
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性也在于实施。
法律要从书本走向现实,实现立法的目的,产生实效,离不开法的实施。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夸成就
我们党长期以来重视执法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执法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依法行政不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
找问题
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执法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给出路
要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就得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文明执法。
司法
谈意义
司法具有终局性,因而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
夸成就
我们党长期以来重视司法制度的改革,重视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司法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找问题
同党对司法的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待相比,我国司法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给出路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守法
谈意义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夸成就
我们党一贯重视普法宣传,重视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国社会大众的守法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找问题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群众角度看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从干部的角度看,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给出路
要建立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