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真正的谋士:既是得道高僧,更是低调的黑衣卿相

2023-02-13 08:49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靖难之役”的总策划、古都北京的营建者、《永乐大典》的最高编纂、以僧侣身份生封太子少师、死赠国公爵位的“黑衣卿相”——他就是超越刘伯温的真正明朝第一奇人姚广孝。这样一位对明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在民间的知名度却低得惊人。

很多人能对明朝开国功臣如徐达、常遇春、宋濂、刘基等人的事迹如数家珍,但对姚广孝生平的了解却是一片空白。事实上此人心计之深、际遇之奇、功劳之大,在大明王朝近三百年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编辑

姚广孝出生在江南的苏州,其家族是中医世家,在当地很有声望。可是少年时的他就对继承家业毫无兴趣,而是有读书入仕之心。可那时还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蒙元气数已尽,一个江南的儒生是根本没有登上朝堂的机会的。于是他干脆削发为僧,在家乡附近的妙智庵做了和尚,得法名为道衍。

可此人天生不安分,在苦读佛经之余又用心于兵法韬略,还曾随道士席应真修习过阴阳五行之术。元明鼎革之际,他并未觅得什么入局的机会,只能蛰伏于禅堂佛寺之间,静观天下大势。

编辑

直到洪武中期,朱元璋要给分封于外地的儿子挑选侍奉的高僧,姚广孝也应征入京,得以结识了燕王朱棣,才有了后来的一番风云际会。起初朱棣对他印象并不好,主要是此时的姚广孝已年近五十,且体态臃肿、貌不惊人,绝对不像什么得道高僧。

可是在与他几度交谈,听其纵论天下大势,言谈间还隐约点穿了朱棣内心深处对帝位的那丝野望后,才逐渐转变了态度,后来更是将姚广孝尊为身边亦师亦友的谋主。

编辑

之后朱棣就藩北平,在姚广孝指导下扩充护卫、建功塞外、施恩百姓,默默积蓄着力量。当太祖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听取亲信文臣的建议,采取激进削藩的政策,让诸王惶恐不安。此时姚广孝认定时机已到,力谏朱棣起兵,可主公却一直犹豫不定。

最后他不得不请来好友——著名术士袁珙,来为朱棣相面,指出他有天子之相,这才打消了朱棣疑虑,让其下定了决心。姚广孝全盘操控着起兵前的筹备工作:秘密打造兵器、拉拢官员、引导舆论、拟定行军方略,这就是后来靖难之役推进十分顺利的主要原因。

整个战争期间,姚广孝并未亲临前线,而是坐镇北平、稳固后方、调度后勤,朱棣前线有任何大的动向,都会飞马传报于他,让他提供决策意见。也就是说,他在朱棣集团中的作用,类似于张良和萧何的复合体,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居中调度。当朝廷大军兵临北平城下时,也是他亲自指挥着留守军民,坚守到援军回师,打赢了北平保卫战。

由于他的杰出功绩,靖难成功、朱棣即位后,将他列为了功臣之首。可是姚广孝却一直穿着黑色的僧袍,拒绝了皇帝赏赐的豪宅美女,以超级低调的姿态置身朝堂,官位虽高却毫无骄横之举。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的老师,与这两位未来皇帝的关系都十分要好。

这让他最终在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寿终正寝,做到了创业功臣最难得的既善始又善终。而“永乐之治”和“仁宣之治”这大明两大盛世的出现,都与他的引导有极大关系。


大明真正的谋士:既是得道高僧,更是低调的黑衣卿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