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夏之命——治水英雄久被淡忘的赫赫武功

2023-07-19 10:16 作者:文脉云  | 我要投稿

阅读提示: 大禹以“禹”著于史册与民间。本姓姒,另有一个知晓度很低很低的名字——“姒文命”。禹(一说启)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国家夏,另有名叫“文夏”。第一王朝及其开国者,名中都带有一个“文”字,其来何自?本系列定名为“文夏之命”,要揭示夏之“文夏”,禹之“文命”的来龙去脉。在解密“文”之前,先要把“武”说透。人类社会总是先宣武而后崇文,以武方能成文,以武才能衬文。先武而后文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也彰显在野蛮竞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文明萌芽时代,对“文”的启蒙与弘扬是如何举步维艰,又是如何难能可贵。禹治水英雄的形象过于高大,以至于民众甚至淡忘了他的赫赫武功,忘记了没有统一国家法律与制度约束的纯自由竞争时代,单靠文治不可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不仅那个时代不能,其后四千年又有哪个朝代单靠文治立国?再者,禹煊赫武功在历史上被弱化、淡化,本身就是一种民意倾向,一种人为选择,一种价值取舍。后世对奠基立业开国者的武功传颂都唯恐不及,为何单单夏王国开创者的煊赫武功被如此投闲置冷!

(图片来自搜狗百科,大禹) 一、军武贵胄。禹出身天潢贵胄,家族可上溯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武功盛极。《史记 三代世表》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山海经 海内经》也有类似记载“黄帝生洛明,洛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此处所谓生,不是指父亲生儿子,而是指子孙后代血脉传承。上古部族人口增加必然不断分裂,一个部族扩大后,其后代分裂出一个新的部族,两个先后有血缘传承关系的部族也叫生,否则就无法理解从BC2700年左右的黄帝,如何经历三代就到达BC2100年左右的鲧禹。个体寿命再长也不可能用四代人就跨越600年。何况,如果认可周代对黄帝姓氏“姬”的确定,到鲧禹已经不姓姬而姓姒,应该就是部族不断分裂另立门户的结果。《帝王世纪》载“从黄帝至禹,凡三十世”,从时间跨度考察应该是黄帝与鲧禹关系和年代最可靠的记载。从BC2700年代到BC2100年代相隔约600年,按照上古早婚早育早入社会的文明水平,一世20年恰当合理。600年,三十世,最符合世系传承的年代间隔。无论从哪个世系来看,鲧禹是黄帝部族直系后裔应该不会有错。曾有研究者把黄帝一族与后来蒙古帝国缔造者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对比,确有几分神似:一个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一个是蒙古帝国开创者,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空前绝后。三代孙都很出色。黄帝三代孙颛顼成为五帝第二位,以绝地天通载入史册。成汗三代孙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为跨越欧亚非几大蒙古汗国共主。黄帝一族与成汗一族相比最大区别在于,成汗后世子孙都相对比较平庸,没有再出现大禹式顶级大英雄。其更为不幸的是在600年后遭遇工业革命兴起。时下有一时髦调侃之语,热兵器时代到来草原民族只能以能歌善舞来彰显其民族特色了。 二、下都老家。 《山海经》载“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2” 下都意味着军事中心。无论此处的帝是不是指禹,石峁昆仑之墟是禹的老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过家门而不敢入4”中所说的那个“家”,千百年来被一代代误传为“三过家门而不入5。”石峁始建于BC2300年代,开始只是皇城台。在BC2100年代前后经由鲧扩建为超过400万平米的超级军事城堡。陕北高原在黄帝之后的龙山时代,仅从石峁浓郁威严的军堡性质可知,征战是部族领袖基本任务,也是最高职责,甚至是唯一职责。从石峁成熟的军事设施看,此地打仗由来已久,已积累了丰富的城市攻防作战经验。连马面、墩台、瓮城等极其先进的设施都早早出现并在实战中得以利用。 鲧建成了石峁,个人命运却相当悲惨,史载鲧治水九年不成4,终遭身死。与其子禹一样,所谓的鲧治水其实不是治水,而是征伐三苗。父子二人区别在于一个失败一个成功。失败者身死名裂,胜利者彪炳千秋。 操盘羽山殛鲧的当政者应该是当时大权在握的舜。关于帝舜有一吊诡历史细节:舜族名字叫虞——所谓虞舜。从中国人文地理历史看,虞一直是江浙一带尤其是浙江地望,为什么会在晋南出现虞族呢?这就牵扯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涿鹿之战。在此不妨大胆加以推测:舜是良渚后裔,良渚北上部族在蚩尤带领下与黄帝部族争夺河东盐湖而战败,但整个部族人口不可能完全消失殆尽,总有就地扎根生存下来者。 “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6”经过五六百年的生息繁衍,良渚余支残脉中涌现出舜这样的精英人物,符合历史规律,并不出人意外。 况且良渚蚩尤本就是当时文明最先进地区。只不过战败以后成了庶民。且看传世文献对舜的身世记载——“落魄王族”——不正契合良渚后裔身份吗?

(图片来自搜狗百科,舜帝) 三、盐湖警备。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居安邑7”广为流传,是对三代圣王居所都邑的总结性描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显示,龙山时代河东盐湖面积约为现代尚存面积二倍8。河东盐湖湖畔地下水盐碱化很重并不宜居,历来周边考古发掘聚落遗迹很少。今安邑距离盐湖10公里,4000年前大禹时代安邑应就在盐湖岸边。按照常识,距离如此之近其性质一定不是普通的民用居所,而是用于管理盐湖开发并守护盐业安全的军警基地。到二里头和二里岗时代,盐湖东北侧夏县东下冯遗址也是同类功能。“禹居安邑”实质类似今天盐湖警备,禹就是警备大队长。 再看夏后族起源。“禹居安邑”除盐湖警备功能之外,另有一项现代社会已经绝迹或改头换面,而上古人类尤为看重的功能——祭祀。盐湖成盐的三大要素,夏日头顶高阳当空暴晒,中条山南风湖面劲吹,湖里丰年虾随盐水浓度繁殖旺盛血红素提升呈现一片色彩斑斓。单从字面看,南风祭祀有风后,夏至日高阳祭祀则必是夏后氏的职责所在。汉字“禹”又和“风”造字原理高度相似,与盐湖卤虫——盐水丰年虾形象有惟妙惟肖关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以想见,夏后氏领袖禹居安邑,一身兼盐湖夏日祭祀和安全警备双重职责。 作为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负责盐湖警备的禹除了被动警戒看家护院之外,防患于未然主动领兵出击敌对部族,应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著名的“禹征三苗”史籍赫然有载。 四、禹征三苗。 禹一生军事功业最高成就是“禹征三苗”。 《墨子非攻下》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巳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9”详细描述了大震来袭,三苗离乱,禹趁势袭灭的历史。在此之前禹主导华夏与三苗之争已有十三年之久。 三苗来源,是涿鹿之战后东夷九黎联盟一方中部分不愿与华夏族和平妥协的残余部族势力,由新首领少昊鸷带领南下湖北云梦泽江汉平原,与当地有数百年发展历史但一直水平相对不高的屈家岭文化融合,开创出全新的石家河文化。石家河遗址考古学年代上限恰好是BC2600a,与涿鹿之战年代紧密衔接。巧合的是,石家河文化的下限是BC2100年左右,被肖家屋脊文化(考古学上也有称后石家河文化)所代替,此时正是禹军政活跃的年代,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指明夏代建国时期。石家河文化末期的考古现场也的确发现有地震大灾的明确痕迹。从三苗-石家河文化不断北上挑战尧舜禹三代看,除了整个农耕族群对河东盐卤资源有现实的刚性需求外,数百年前其与华夏族在涿鹿血战结下世仇,已成不共戴天。只是历史往往最为残酷,有时胜者恒胜,败者恒败。“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0诚如是也!对文献记载的禹征三苗,韩建业教授较早就有极详细研究与考证,是中国考古学遗址遗迹与族群对应的成功案例,已成为学界基本共识。 在此交待一段插曲,也是对三苗地震历史的一段旁证。三苗历史上的地震人类学记忆,对其后裔中国南方的苗瑶等少数民族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久远而悲惨的回忆,一直持续到今天。2008年汶川大地震,有贵州一位网友回忆,他的奶奶看到电视中汶川地震惨烈现场,不经意间冒出很多与地震相关的感叹词汇并伴之强烈的感叹情绪,这是他之前闻所未闻的。他完全不知道奶奶这些词汇以及这些词汇中所包含对大震来袭的强烈情感从何而来。联想到苗族从来不选择有可能发生地震之处安家落户,该网友才真正相信苗族关于史前大地震一代代口口相传的记忆传统,确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五、诛杀防风。 “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会盟是宣示禹盟主地位的一次最重要集会,某种意义上就是现代版的开国大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开国大典。在这次会盟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禹诛防风氏。历来既常被提及,又未被足够重视;既常被解读,又有相当误解和缺失。开国立威,立威开国,不难理解。诛杀防风氏,是禹一次昭告天下的立威,也是禹军事权威和开国合法性最重要的彰显。那么,被诛杀者为什么是防风氏,而不是别的氏族领袖?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没有可以追溯的缘由?有!奥妙就在“防风氏”三个字上。防风氏氏族名称本身就蕴含着解读此事件最直接,也最有效切入点,历来多被忽略,少有关注。 史书记载防风氏被诛杀的原因是开会迟到,显然是借口,亦或为尊者讳。无论是禹当时给出的借口,还是后世史家给出的借口,都无一例外只是借口。今天防风氏地望何在,身高如何,是否汪姓先祖,在这个话题中均不重要,重要的是该部族为何起名叫“防风”!在本文明起源系列前文《禹是条虫——从风禹造字看华夏族关键场景》中已经揭示,中条山南风是盐湖产卤核心条件之一,进而成为华夏族核心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成为祭祀的重要对象而加以膜拜。黄帝的第一大臣就叫风后。风应该是从黄帝肇基伊始直到禹夏时代,华夏族核心族群一个神圣词汇,不容亵渎。王国维考证殷商制造甲骨文“逢风必讳”“假凤为风”,显系刻意为之。“风”必是华夏族黄帝鲧禹一系核心意识形态,也自然就是敌对部族攻击亵渎的对象。如果“防风”二字在语言延续中没有发生异变,4000年前就是防风今日字面之意,则可大胆猜测——防风氏一贯就是华夏族的敌对族群,连氏族定名都和华夏族核心意识形态对着干。在大禹涂山会盟之时,防风氏未必愿意臣服,来参会也许是迫于形势,以迟到表达自己的对立态度和抗拒心迹,也是早期氏族领袖们多有刚烈不轻易屈服的血性表现(禹之父鲧史称“刚鲧”——刚烈之鲧,不也一样宁折不弯吗?)。若此,禹于大会盟诛杀政治宿敌防风氏立威,前情后因,一目了然!

(图片来自文化中国,涂山会盟) 六、禹赐玄圭。 禹军事功业的最高标志是“禹赐玄圭,告厥成功”11。 利用地震天时打败了三苗,让三苗作为一个族群从此从中原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在其时中原境内文明开化地区,再无能够与华夏族抗衡的反对力量,中原地区第一次得到了集权式的一统。缔造集权式一统的关键军事人物禹也由军入政,开启了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天下王朝之路。凯旋之后,秉政者舜已年老体衰,无法与血气方刚、春秋鼎盛的禹相抗衡,只能赐禹玄圭,认同禹的地位和实力。于是后世中国数千年反复出现的一幕出现了,新一代将领以军功入主大宝,从老元首手上接过权柄。尧舜禅让乃是华夏文明进程中被反复讴歌的一段政治佳话,被誉为万世楷模,彪炳千秋。而禹舜之间权力交接的细节,历史却从来语焉不详,几乎没有记载,更不说歌颂赞扬了。总看到尧舜禅让的美好,却从来见不到舜禹之间权力交接的歌颂,个种原因,令人深思。《竹书纪年》记载所谓“尧幽囚、舜野死”,不由得不令人相信是真实历史更有可能发生的一幕。 玄圭在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地位,唯有良渚的玉琮可以媲美。玄圭就是牙璋,所谓“南琮北璋”,唯有二者是与某一个国家政权的存在息息相关,是国家的核心礼器。仅观其外表,即有浓厚的军旅之色,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12。牙璋具有双重功能:一为军事虎符。其时通讯落后,必须要有类似虎符之类的军事信物以发号施令。二为政治礼器。牙璋随禹的军功日益炽盛而逐步成为具有身份象征的权威之器,最终定格为夏王朝的核心礼器,乃至在石峁和二里头遗址均有考古发掘。 七、治水英雄。 最后,说说禹治水功业。 前文述及盐湖警备,禹征三苗,诛杀防风,禹赐玄圭,总体上都是相对比较专业的历史知识,普通人并不知道或知而不详。禹最光照史册的事迹还是远传广布的治水功业。“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4。龙山时代,华夏族从帝尧到帝舜一直与南方江汉平原石家河三苗集团为河东盐湖处在征战状态,互有胜负。三苗鼎盛时一度逼近盐湖之南的豫西地区。及至禹之世,正处在ka4.2千年冷事件延续300年的中间期,持续天象异变带来反复灾害叠加,其间一定也包含了大洪水灾。本文明起源研究系列在《水落日出——隐藏在大禹治水神圣建国叙事背后的政治隐喻》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阐述,小范围的治水是可能的,大范围的超过人力治水完全不可能。以小范围的治水获得建国功业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大可能,治水其实是统一意识形态。治的是周边敌对族群,尤其是石家河三苗势力以“兴水凌日”作为口号旗帜和谶纬之术,反对居于盐湖统治地位的华夏族。 是故,大禹治水既非完全的武功,也非完全的文治,更不是大一统国家内部的抢险救灾和水利建设。治水本质上是一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早期人类社会文治,真正属于本研究子系列——“文夏之命”的内涵范畴。随着时间推移,加上了完全没有武功色彩的和平建设政治隐喻,反映了华夏族后世子孙对和平的美好期待。

(图片来自搜狗百科,大禹治水) 八、后继有人。 禹最后成功得自征伐三苗,但是惨烈征苗过程相信也给禹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由此开启文治天下的“文命”理想。禹之后世华夏族一代代领袖与精英在此问题上多有同样心路历程。后继有人,当可欣慰。以下按顺序举五个前后跨越三千年的人物例证: 古公亶父。周祖不窋不受夏代禹之后两代秉政者启和太康待见,自窜于戎狄之间,带领部族到达今甘肃庆阳董志塬,与戎狄为伍比邻。若干代后,另一位杰出的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却深感西戎北狄有上顿没下顿的游战生活不符合当时文明发展最先进的方向,毅然率领周族南迁周原,避开与戎狄的争夺与纠缠,归到当时的先进文明形态农业为部族主业。文治是一代代华夏精英的深层次治理追求,也是农耕文明不同于游牧文明的价值底色。 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征伐南蛮,第七次擒拿孟获时用计火烧孟获请来的乌戈国藤甲兵,在看到藤甲兵被火烧死时的惨状时,不禁内心忏悔,自称此一役杀伐太过,有伤阴德,必损折其阳寿。尽管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未必是真实历史,但是作者罗贯中写作态度与动机以及该典故如此深入人心流传广远,本身就反映中国古代息战止战,止戈为武,武德在宣等价值观的深厚基础。 王阳明。南赣巡抚时负责剿灭盘踞山区多年的匪患。王阳明感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3。破心中贼即为文治,破山中贼即为武功。武功易得,文治难求。解决匪患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是最难得,也许涉及到封建时代皇权制度本身的弊端,甚至是不可言说的。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军队打仗时,因杀人如麻而被民间成为“曾剃头”。胡林翼曾为曾国藩撰写一副寿联“以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曾国藩死后朝廷赐谥“文正”,号称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完人。对曾氏级别的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可能比立功、立言更重。“帝王者一世之帝王,圣贤者百代之圣贤”! 毛泽东。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有提议给毛泽东授大元帅军衔,被毛泽东拒绝。最终他以一身中山装在人民大会堂授衔典礼上给十大元帅授衔,用意即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建立的国家根本治理制度是文官制度,而非军政府,武人治国。其后文革狂飙中林彪集团强烈军人色彩可能也是其终不能顺利接班的一个核心因素。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 史记·三代世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西汉]刘向,刘歆编. 山海经[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晋]皇甫谧著;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M].中华书局.1964. [4][汉]司马迁. 史记·夏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19. [6][晋]王嘉撰;齐治平校注.拾遗记[M].中华书局,1981. [7][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繁体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姜湾,田伟. 龙山至二里岗文化时期河东盐池分布范围研究[J].中原文物,2023(01):89-95. [9][战国]墨翟原著;周才珠,齐瑞端译注.墨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0][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 中华书局,2008 [11]顾颉刚,刘起釪著. 尚书校释译论[M]. 中华书局,2005. [12][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 中华书局.1987. [13]龚晓康、赵永刚主编.王阳明年谱辑存[M]. 贵州大学出版社.2018.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夏之命——治水英雄久被淡忘的赫赫武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