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 思训本刊
【思训本】有人说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也有人推崇深度沉浸于一项任务,感觉不到周围世界的“心流状态”。阅读《拓展阅读4》,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我个人认为)本次自我与社会这一主题和前一次自由,独立是一个意思,就如自由,自我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认为相对概念下的自我很重要,但不能过度沉浸于绝对的自我。 有人推崇深度沉浸于一项任务,感觉不到周围世界的“心流状态”。我们认为不尽如此。 (首先,心流状态这是不是一个现实的,有建设性的话题也有待讨论?)就如沉浸式阅读一本书,这书是不是别人写的?算不算周围的世界?《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里说,自我这种个体性的存在只有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中,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才是有意义的。 其次,如果说这个心流状态未经审察,对社会毫无意义,那我们还要不要推崇?就比如说一个人深度沉浸于杀人放火,不听他人劝阻,感受不到周围的世界,不断为之努力,废寝忘食,,那这种状态难到需要推崇? 当然这里也不是要把心流状态一竿子打死,如果分析上面的心流状态为何多多少少有缺陷,我是那是因为他们都脱离了人在社会中生存这一事实。让·保罗·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说:人要对他自己负责,不仅要对他自己的个体负责,还要对所有人负责。人自己做出选择,我们在为自己做出选择的同时,也要为所有人做出选择。 社会集体固然重要,但克尔凯郭尔也说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 。那在社会集体中“自我”有何作用? 自我又称 自我意识 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 社会角色 的认知。 苏格拉底说哲学的使命是认识你自己。他将自己比作一个接生婆,又用了一辈子的时间认识,传播这句话的意义。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说到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虽然说这种思想在当时可能不是这么的主流,但是他的成就为后世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贡献巨大。他的事迹足以体现出只有为自己坚定立场,才能遵从内心,传播给他人巨大的能量,为社会尽力做出贡献。如果说一个人只为他人考虑,那他做事也不能如此爽利,反而会不情不愿,贡献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大乘佛教里也说度己度人。先求自度。度即为“渡”,如果自己不会游泳,又怎么去拯救溺水的人? 那么追求自我是不是等于追求自私? 其实不完全是的,站在自然和生理这个角度,对自我的过于追求确实是自私。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追求。但欧丽娟教授说过,时代鼓励发现自我,这种发现应该是高于食色这些本能的,是站在社会价值的引导下,追求自我生命的意义。而后,我们所追求的自我才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时代提供了价值。这才是应该追求的“自我”。 另外,这种高要求的追求对自我来说是追求自我,但是如果把这种追求推己及人,强迫别人按照我们的要求追求自我,那就是高阶版的自私。就像王尔德说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自我和社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应该在社会的匡正之下,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