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笔记先秦part
先秦—by某九
总起—先秦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奠基期,分为中华文明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和社会重大转型期——春秋战国。
1·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母系,劳动力低下,打制石器
(2)新石器时代: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磨制石器
2·(1)夏:世袭制,间接控制对方
(2)商;甲骨文,设尹及事务官,内外服制
3·西周(青铜时代,集体劳作,土地国有,农工结构初步成型)
【1】分封制:(1)是一种权力分配制度(2)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统治。(3)对象:古代帝王后代,功臣,贵族(4)完结原因a井田制随生产力发展瓦解b诸侯相对独立,势力逐渐壮大c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随着时间推移,亲情淡薄,离心力变大。
【2】宗法制:(1)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2)含义:通过父系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3)目的:巩固有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存在的权力,土地,财产继承的矛盾。(4)内容:嫡长子继承者和大小宗体系(具有相对性)(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间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3】礼乐制:目的:本质上是维护奴隶制统治
小总结·【中国早期国家特点】a具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王权结合b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再补:家国一体的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使家族结构扩大到国家结构。影响: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c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d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4春秋战国(此部分可能有重复部分,可选择性记忆)
【1】变法运动(1)背景:a生产力水平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b各诸侯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2)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2】商鞅变法(1)背景:a自耕农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b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私有制替代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和发展封建经济d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e百家争鸣
(2)内容:经济a废除井田制—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推动封建经济发展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c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对经济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政治a户籍制度,什伍连坐制—保证社会秩序,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b行县制巩固中央集权c制秦律—强化法律意识,巩固统治/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社会风俗:小家庭制,有利于增加税收和统治
(3)变法特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风俗)
a全面性吧b进步性c彻底性d持续性e创新性
(4)评价:积极影响a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b政治上瓦解了旧的宗法血缘制度,健全了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c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同一六国创造条件
局限:a轻视教化b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压迫与剥削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5)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国情。b统治者的支持c商鞅正确的改革思想与态度,取信以民。
【3】百家争鸣(本质是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1)背景a经济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趋于瓦解,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瓦解c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与受作用d:思想文化:私学出现,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2)特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相互批驳与学习,具有自由与创新精神。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推动了社会发展。
【补】此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a具体化,无抽象的理论基础b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和政治诉求两方面c具有理想化色彩
【补】孔子仁政思想注定不受重视的原因a客观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能够实行礼制,强有力的中央政权,b主观原因:孔子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未完续待~
1. 此笔记均选自本人自己的手写笔记本,不是专业人员,交流向,仅供参考,如有知识性错误,还请指正。
2.笔记会不断地补 充 (涉及到了好几个笔记本QWQ)
3.需要电子文档请私我
4.最近才开始整理,更出来的速度不会很快,见谅~
5.整理不易,笔记免费给大家参考,请不要做商用谢谢~
by某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