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行千里连芳草,独酌一杯天地小。

2023-04-07 13:45 作者:有加时记  | 我要投稿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

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外线雾飘浮,内线云层积。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溪流走山谷,千里赴无极。 


太者,大也

行者,形也‍

太行山

就是许多中国人心中的

那一座“大山”

其形如凝固的海浪

汹涌堆叠、直至天边

(请横屏观看,雪后太行群山,摄影师@寒冰)


它足够高大

其主脉最高峰小五台山

海拔2882米

支脉最高峰五台山北台顶

更是高达3061米

皆远超五岳

(河北蔚县小五台山,摄影师@徐方琛)


两座最高峰之外

更多山峰从平原拔地而起

形成断崖绝壁

令中原的古人

惊叹为“天下之脊”

太行山也足够广大

它号称“八百里太行”

长度实际超过800公里、宽约100公里

横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

并将华北大地一分为二

(太行山范围和景点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这种高大宽广

足以庇佑万千生灵

直到今天

在人类活动如此剧烈之时

华北豹、猕猴、褐马鸡等珍稀物种

依然在太行山繁衍生息

(山西和顺的华北豹M13,它是目前太行山这一片最强势的公豹,是母豹F7的儿子。如今他和另一只母豹的三个孩子平平、安安、夜夜也已陆续独立扩散到太行山,图片来源@猫盟)


而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太行山的意义更是极为独特

是太行山

塑造了华北的地貌

也是太行山

深刻影响了华北的历史与文化

太行山正如

华北的“设计师”

可谓是

太行一山起

华北万物生


01

大地撕裂

当你乘坐高铁或汽车

穿越华北平原的北部

你会发现有一座连续而漫长的“高墙”

横亘在平原的西部天际

而当你乘坐飞机俯瞰大地时

这座高墙才会显露它全部的面貌

一道道高耸的山脉横亘大地

一个个陷落的盆地镶嵌其间

如此广阔的纵深

如此繁复的结构

已经不是人们常规理解的单一山脉

而是可以称为

太行山系

(从高空俯瞰太行山系,摄影师@陈剑峰,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从三维地形图上

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的结构

“盆山相间”

一连串的平行山脉

被一连串的盆地分隔

让山脉好似成队的大雁一样

由西南启程,向东北飞去

(太行山西侧盆地和支脉位置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雁阵的南端

三门峡盆地与运城盆地

夹峙着狭长的一条山脉

中条山因此得名

(山西垣曲中条山脉,摄影师@李平安)


往北

临汾盆地与晋中盆地南北相接

它们又和太岳山、上党盆地、太行主脉

从西到东依次相间排列

呈现“盆-山-盆-山”的格局

(请横屏观看,山西灵石、介休交界处的太岳山脉,山下的平原属于临汾、晋中两座盆地相接处,摄影师@石耀臣)


再往北

盆山相间的走势逐渐转向南北

从南到北依次是

系舟山、忻定盆地

五台山、繁峙-代县盆地

恒山、浑源盆地

六棱山、大同盆地

呈现出层层叠叠的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而最北端

还有一系列较小的盆地

与小五台山、北京西山等山地

相互交错

(太行山北段的盆地群,摄影师@吴亦丹,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与许多人熟知的“碰撞挤压造山”不同

这样繁复的盆山相间格局

却更多源于

大地的撕裂

距今一亿多年以来

剧烈的板块运动

引发华北地块下方的地幔物质向上涌动

强力牵扯之下

岩石圈开始减薄,并向两侧拉张

于是

大地开始变得破碎

有的地方下降成为盆地

有的地方相对抬升成为山地

这便是如今太行山盆山相间的基础

(岩石圈拉张形成山脉与盆地示意,注: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的刚性部分,而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下方,是地幔中发生塑性流动的部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更大的尺度上

太行山系作为整体

又都属于相对抬升的区域

而华北平原则是整体下降的区域

这场大地的撕裂

也让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地势

彻底分道扬镳

不仅如此

这场大地撕裂的史诗

还定义了独特的

太行山美学

首先

太行山的许多峰顶并不凌厉陡峻

而是拥有平坦宽广的

山顶平台

它们在大地撕裂之前

便是平坦的地带

当大地撕裂之后

这些地方被整体抬升成为峰顶

仍然保持着和缓的起伏

如今

草甸、湖泊

分布其上

如同云上桃源

(山西阳城析城山的湖泊,位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巅,摄影师@焦潇翔)


或修建道路、风电机组

点缀于如茵绿毯之上

(河北蔚县东甸子梁,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顶平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最著名的峰顶平台

当属太行山系的最高峰五台山

它因五座山峰

皆平缓如台而得名

行走其上

便远离了山下的险峰、幽谷

如同置身广阔的高原

(山西忻州五台山,鸿门岩一带平坦的山顶草甸与山下崎岖的低山反差鲜明,摄影师@赵孟喆)


太行山美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则是非常醒目的阶梯式山体

(河南林州天平山一带,阶梯状的山体从平原拔地而起,摄影师@焦潇翔)


同样由于是从地下整体抬升

让山体得以保持

秩序井然的水平韵律

软硬不同的水平地层暴露在太行的边缘

有的坚硬刚直,突出为悬崖

有的脆弱易碎,成为缓和的坡面

当它们一层层组合在一起

就形成一级级的阶梯

(河南辉县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阶梯状的山体,摄影师@李琼)


阶梯的侧面

往往保持着极为陡峭的坡度

棱角分明、壁立千仞

(请横屏观看,河南辉县轿顶山,摄影师@焦潇翔)


而断崖之间的缓坡地带

则生长着茂密的林木

甚至有村庄、田园

只有当恬静的溪流跌落为瀑布

才让人惊觉

这桃源般的景色,竟被重重绝壁包围

(河南辉县宝泉景区,平台上的潭头村和平台边缘的见龙瀑,摄影师@崔瀚予)


而河北赞皇的嶂石岩

更是太行阶梯中的王者

——绝壁长崖

亿万年前

在海洋中沉积形成的三层坚硬岩石

被整体抬升

又历经无数风雨侵蚀后

终于形成了三层绝壁长崖

观之如横亘天际的帷幕

从一千七百米的海拔层层垂落

绵延数十公里

(请横屏观看,河北赞皇嶂石岩的长崖,摄影师@栗剑兵)


至此

在大地的撕裂之中

太行山诞生

它改变了华北的地貌

孕育出了盆山相间的格局

也孕育出了平台、阶梯、长崖等太行美学

而太行山的史诗

并没有止步于此

一场波澜壮阔的削山填谷

正在进一步重塑华北的大地



02

削山填谷

太行山对华北接下来的塑造

需要从降水说起

年复一年的夏季风裹挟着水汽

越过低平的华北平原撞向太行‍山

水汽被迫爬升

从而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降落在太行山间

(太行山的夏天,水汽充沛,云雾升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流水的冲蚀之下

山体开始破碎、坍塌

一些山顶平台的边缘

也变得曲折参差

直至平台被侵蚀殆尽

群峰成林

(河北易县狼牙山峰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峰林继续遭受破坏

最终留下一座座孤峰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当流水完成在山体高处的侵蚀

便从断崖处

飞流直下

继而在山谷中汇聚成奔涌的河流‍‍‍‍‍‍‍‍

以更大的能量

切割太行山的山体

形成密集又多样的峡谷景观

在河南修武的云台山

河流从坚硬的红色砂岩中

夺路而出

如同红色大地上撕裂的狭缝

被称为“红石峡”

在丹河穿越太行山之处‍‍‍

一个完美的马蹄湾

深深地嵌入大地

大河蜿蜒而下

在山西平顺至河南林州的

露水河峡谷两岸

绝壁长崖层层展开

更显壮丽恢弘

但是

流水对太行的改变

并未止步于此

距今数百万年以前

太行山强烈的隆起

将山脉西侧的盆地封闭成一个个古湖

而山脉东麓的一批大河

沿着峡谷不断向西溯源侵蚀

最终将古湖外围的山体切穿

湖水沿峡谷一泻千里‍‍‍‍‍‍、贯穿太行‍‍

这样的过程被称为“袭夺”

(河流袭夺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例如

漳河、滹沱河、唐河、拒马河、永定河

它们的上游皆位于山西高原之上

在汇集了众多的支流之后

这一条条大河

以巨大的体量进入贯穿太行山的峡谷

水走龙蛇、恣意蜿蜒

将太行山东西连缀为统一的海河水系

(河北涞水拒马河峡谷,摄影师@吴亦丹)


太行千里连芳草,独酌一杯天地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