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司令员:请授我上将军衔,上级不批,后来被授予开国大将
1955年,我国仿制了苏联的模式举办了第一次授勋仪式,那也是我国建国之后,除开国时的开国大典和阅兵最大的一次活动。解放军向来是提倡官兵平等的,如果对部队授予军衔,分个三六九等,那就有违部队里提倡的官兵平等原则。那么1955年为何要授予军衔呢?主要的原因有几个:
1、便于协调作战。这主要是抗美援朝时反应出来的一个大问题,彭老总要了林彪的兵,但彭德怀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志愿军副司令员也都是四野的将,刚开始时协调作战没什么问题。但后来毛主席改变策略,轮番派遣部队入朝,以便达到最佳的战斗力,同时也锻炼了各部队。但后来一野、二野、三野等的兵将都陆续派到朝鲜,就会出现高职位、高级别的将领出现,也会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跨军区、跨部队指挥作战,将领和部队们协同作战时经常会遇到问题,会出现指挥不动部队,而有些将领资历比上级还高。这时候如果有军衔就好办了,军衔就是将领的标签,军衔就会显得很重要。
2、提高官兵的待遇。解放战争开始到建国后,解放军进入大城市时的地位不高,解放军是统一分配补给的,吃穿用度部队都解决了,所以将士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津贴,我军将士们基本上都来自贫困的农村,进城了看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买,但都买不起,拿拿放放就是不买。起初还好,时间长了自然会遭到无视和歧视。他们流血牺牲奋斗一生而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所以必须提高官兵待遇才对得起他们的流血牺牲。
3、外交需要。朝鲜谈判时,美军将领都是肩扛四五颗星,志愿军肩上空空如也,不知道的还以为派了一个普通的士兵过来。而在和苏联等国合作时,经常要有我方将领陪同或者出使,出于平等和尊敬,也因有相应级别的将领出席。肩膀上空空如也,总不能每次都要给人介绍一大堆相应的将领有何功绩和贡献,担任过何等职位。
所以在1955年,国家实行了军衔制,军衔设6等19级: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当时对于军衔的评定是由党中央专门负责,具体由解放军总干部部门进行,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然而还是有些将领觉得不合他意,有的嫌弃军衔低了,有的则认为军衔太高,毕竟要多那么多人进行评衔,不可能做到决定的公平,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比如说许光达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在授勋名单中,他的军衔是大将,当时的争议很大,不少人都认为评高了。这也让他非常的惶恐,因为他觉得当时军中有好多资历,能力高于他的将领,他真的不配这个大将之位,应该把这个名额让给比他更加厉害的前辈领导。所以他直接写了一封申请书,希望将他的军衔降到上将就好。但他的这份要求并没有被中央采纳,而且遭到毛主席、老上司贺龙的双重反对,反反复复好几次,最终党中央接受了他降低待遇的请求,享受行政五级待遇(上将待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毛主席为何认为这个大将席位非许光达莫属呢?
其实若是抛开其他因素,但论战功、资历、职位这三项来看的话,许光达确实是不够大将军衔的,比他合适的很多,许光达最高职位只是兵团司令员,红军时期只是师级干部,红军时期的军级,军团级别的将领一大堆都只是上将,甚至有的只是中将。解放战争时期,很多上将职位比他还要高,有的上将还是许光达的顶头上司,还有些兵团司令员只是中将军衔。若论资历和战功,像萧克、王震、李达、张宗逊、甘泗淇等人比他还要高。但是开国十大将军的人选,党中央何其重视,那是慎之又慎才选出来的,不可能出差错,许光达被授予大将一定是有原因的。
许光达出生于湖南,湖南涌现出许多抗日名将和开国将领,他也是其中之一。少年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长大之后顺利考上了师范学校,励志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在师范学校念书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共红色思想,参加了许多学生运动,并于1925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党组织的第二年,鉴于他较高的文化素养,组织上安排他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的炮兵科进行学习,为以后组建炮兵部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之后,许光达并未第一时间回归党组织工作,而是留在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里面担任排长。 南昌起义后,他曾有因为战乱和组织上失联了一段时间,后曾使用假身份担任国民政府的警察局长,利用权势释放了许多我们被无辜关押的同志。后来暴露,他跟着同志们一起离开,终于再次回到党组织,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红军征战时期,他一直都在贺龙麾下的红二军团任职、曾担任过两次师长,作战指挥勇猛无畏。然而他却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重伤,危在旦夕,为了挽救他的生命,组织上安排他去后方疗养,所以他错过了红军后续长征的战斗计划。
解放战争时期,组织上再次派许光达前往苏联进修,学习了很多先进的军事知识,在解放西北的战役中,拿下了许多场艰难的战役。建国之后,因为许光达曾学习过专业的炮兵知识,又在苏联那里进修过专业的汽车知识,于是党中央任命他为装甲兵司令,白手起家创立了中国自己的装甲兵部队。 虽然许光达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不管是军功、资历还是国家建设上,他其实是不如萧克和王震等人的,那为何最终是他拿下这个大将之位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授衔时,许光达实在是幸运。
首先,他曾经是红二军团的代表人物,是红二军团中最早一批为数不多的党员,他还是红二方面军的老人和代表,王震、萧克、甘泗淇等人最早属于红一方面军,是后来才去援助的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军团必须有大将代表,许光达是最合适的,红一方面军出了8位元帅4位大将,红四方面军也有一位元帅两位大将,算上陈赓是三位大将。红二方面军就贺龙元帅,必须有大将代表。
其次,许光达黄埔军校,还去苏联军校进修过,这样的学历在我军也不多见。建国后,因他的学历和能力,党中央用他的地方还很多,特别是他的留苏背景。 最后,因为许光达身为装甲兵司令员,负责我国装甲兵的建设工作,经常要跟苏联装甲兵将领进行交流学习,苏联装甲兵司令员是大将,如果许光达军衔过低的话,这些外国高层会以为我国对他们不够重视,所以抬高许光达的军衔也是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
许光达曾几次让衔,提出有两人比他更合适,这两人分别是萧克和王震。虽然这两位错失大将军衔,但他们比许光达更是人生的赢家,王震担任过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成就比许光达高很多,于1993年去世,享年85岁。
按说萧克比不少大将更适合当大将,他曾与林彪齐名,本来在井冈山时叶挺老部队28团团长一职是朱老总让萧克担任的,因林彪支持毛主席,毛主席临时改让林彪担任。不过萧克也算是少见的将才,和林彪同岁同是黄埔四期毕业,25岁当红军军长,27岁当红6军团军团长担任长征的开路先锋,那一年又担任红二方面军二把手,后来又是八路军三个师中120师副师长,与他平级的6人都成了开国元帅。不过他看得很开,人称“大树将军”,早早就卸下重任,远离是非中心,专注于文学创作,还得过不少大奖。活到2008年去世,享年103岁,见证着他们创立的新中国逐步崛起,见到了奥运会的举办,活了整整一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