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为一名90后,我为何没有被“少儿不宜”的动画和童书影响?

2021-01-20 10:10 作者:隔夜也很宅  | 我要投稿

说起童年,你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无忧无虑?美好烂漫?这通通不假,因为确实没有哪一个人不想重回小时候,再次体验一回人生的成长。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听到毁童年、细思极恐等等声响,这些议论有的是充满争议的,但有些却能够得到不少公众的赞同---

所以这期内容我将带各位好好体会小时候的那些曾被烙印上“少儿不宜”标签的内容,也好让你们明白为何出生在90后的我依旧安然无恙---

01.危机四伏的童年成长?

概括来说,曾被认定为少儿不宜的作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连载过程中就被认定和遭到整改的;另一类则是出版多年之后才被发现的。

对于前者来说,我们多见于国产动画,如《虹猫蓝兔》曾因暴力的罪名被举报,而《喜羊羊》则因为烤羊事件而承受过舆论的谴责,至于《熊出没》则因为电锯和臭狗熊的设定被家长认定为少儿不宜---

至于后者,我们常见于童书领域。

比如举世知名的《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等作品中就存在大量的黑暗情节,当然,如今我们能够买到的版本已经经过“净化”了---

除此之外,国内知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小说也曾被认定为少儿不宜的读物,甚至一度被中央电视台点名,而当时播报的主持还是大名鼎鼎的撒贝宁---

那它的内容有多少儿不宜?其实我们通过《魔方大厦》就可见一斑。

这部作品原定26集,但后来因为剧情辛辣的原因被削减至十集,但哪怕如此,剩余的剧情也依旧成为了无数90后的童年阴影。

譬如第二集《装在罐子里的爸爸妈妈》,表面看似小孩子称王称霸并造成社会的动乱,但内里却是指向了某段阴暗---

至于第7集和第8集,郑渊洁用可怕的角色造型来诠释“标准化社会”和“体制规训”的骇人之感---

如上内容在小时候就已经是相当可怕的存在了,而当老大回看并明白其中的内涵之后,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对于某些定位幼年儿童的读物,如《小熊过生日》和《淘气包马小跳》,它们的销量均达到了可怕的量级,但同时也因为剧情的设定而让全网毛骨寒颤。

如在前者的剧情中,明明前一刻小鸡还是动物们的好伙计,但到了下一页却似乎成为了桌面上的食物---

而对于后者,作者更是让主人公就自杀的话题予以探讨,并给出了多种脑洞作死的构想---

如上作品均在不同时间中得到过“少儿不宜”的指责,而其中部分甚至被迫下架整改,其原初版本已经很难在网上看到了。

不过少儿不宜归少儿不宜,哪怕它们的剧情如此猛烈,但作为一名90后,一名恰逢幼年之际就直面上述辛辣的动漫喜好者。

如今的我已经年近而立,但甭管心智还是思想均没有遭到“玷污”,我依旧活出了个勉强算及格的人模人样,以及能在此刻给你们撰写文章。

那问题来了---

02.我为什么就没有被影响呢?

最浅层最直白的答案当属“我具备基础的判断力”,哪怕当年我尚属幼年,但我也能够大致分辨哪些是虚构哪些才是真实。

我不会无知到因为看了《奥特曼》就误以为我真能变成百米巨人,也不会愚蠢到因为看了《龙珠》而自认为能够一拳将地球怼爆---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家长们的举报都只是因噎废食的认知偏误。

虽然现实中确实出现过因小孩模仿《喜羊羊》剧情而导致烧伤的新闻,但这都只是千万小孩中的一两例,其概率的发生可能比呆在家中却被天空的闪电劈死是没有多大差距的---

不过家长们不愿意相信概率科学,他们只相信眼前看到的真实案例,这个情况就如同人们对“非洲有超过1000万贫困儿童”的数字无感,但却会因为路边的一只伤痕累累的小猫咪而悲痛欲绝一样。

对具体的事例,对鲜活的故事动之以情是所有人类的共性,但往往这样的共性也会造成很多主观偏误,从而让内容创作面临被举报的风险。

在本人看来,正确的态度并非封杀,而是开放和鼓励接触,也就是对创作自由予以足够的尊重。

毕竟较真来说,促使我依旧留在正途的原因还离不开一个关键:阅片无数!

在我幼年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国产动画和郑渊洁童书仍未被严厉对待的年代,那个时候我虽然一贫如洗,但因为那个年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到位,于是我得以白嫖了海量作品,什么猎奇重口味的内容全都没有逃出我的法眼。

俗话也有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当阅片经验剧增之后,我自然就不会对上述提到的内容大惊小怪,同时我也会对被举报的动漫和儿童读物深感遗憾。

因为此刻的我非常清楚,他们之所以遭受厄运,离不开家长们的“愚昧认知”---

上图为著名的邓宁克鲁格认知曲线,它非常形象的勾勒了人类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自信度”的变化。

在早期阶段,人类会认为自己的习得就代表着绝对的真理,并运用着可能在专业人士看来连入门都不算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理论来对社会事件侃侃而谈,并为某些事情的走向忤逆了自己的设想而义愤填膺,俨然一副凶狠的愤青模样。

很显然,那些喜欢高举举报大棒的家长,其认知水平通常就位于愚昧之巅,而导致他们如此步步谨慎的原因也离不开阅片经验的匮乏。

如果他们能够像我这样,闲而无事就多点跑去外面看看,多点去了解外国父母究竟是如何“宽容”孩子们的文化的,那想来国内的内容创作者也不用遭受如此多的憋屈了---

归结来说,想让孩子们百毒不侵,最佳的方法不是让他们留在温室。

因为现实的残酷终将会如期而至,而每一个小孩子都得走上如同《楚门的世界》里的男主毅然决然的逃离舒适区的那一步。

但可悲的是,明白上述道理的家长并不多,而在这些老一辈的作用下,我们也就会络绎不绝的看到一个又一个明明已经20多岁,但依旧会因为在公交车上碰了碰小姐姐的手而脸红心跳的宅男,也会因为女神一句问候而自以为对方已经喜欢上自己的憨憨。

很显然,如上卑劣都是过渡溺爱所导致的,而如此作为对孩子的成长也只会是百害而无一利呢。

望国内的家长们能够注意注意吧---

当然,我虽然在呼吁创作自由,但创作自由也是得有个度的,而我评判的标准不在于受众的喜欢不喜欢,是是否存在价值意义。

03.内容创作要有明确的价值定位

关于家长们因为暴力对《喜羊羊》《虹猫蓝兔》等作品予以举报,我是一万个不愿意的,这只是玻璃心的体现而已。

但关于网友对《小熊过生日》和《淘气包马小跳》剧情的设定不满,我是会举起双手双脚来赞同的---

关于“小鸡朋友变烤鸡”的插图我不知道是作者笔误还是真在夹带私货,但这剧情本身就没有任何的意义,除了让网友在考古的时候细思极恐,我完全体会不到它对原作剧情的任何增益,纯粹是刻奇的编排而已。

至于后者安排主角探讨自杀的方式就更是恶趣味,想要体现主角的“淘气”有千种万种的方式,而自寻短路这一条根本就没有必要出现,甚至放之整个人类文化创作史,我们也从未看过真用思考自杀方式来彰显主角淘气的作品。

因为死亡通常是极端严肃的事情,而淘气则是另一个极端,两者根本就不存在类比和协同的可行性---

在我看来,上述编排纯属恶趣味,也没有任何意义的增益,相反只会对某些一直被家长安置在温室养育的孩童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所以被整改和讨伐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内容创作也得与时俱进,某些编排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能够出现,可不代表他们依旧能够在21世纪的当下安然无恙。

我说的就是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哆啦A梦》静香洗澡事件”---

此事最初由日本网友发起,他们请愿在未来上映的剧情里避免出现相关的静香被偷看洗澡的画面,认为这是对女性的物化。

而当事情传到国内后也迅速被推上了热搜第一,并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创作自由的争论。

我知道直至今天仍有不少小伙伴觉得反对者小题大做和玻璃心,并认为无数小伙伴都是看着类似剧情长大并且活出了个人模人样的,因此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整改。

但事情果真如此吗?不好意思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我看来,反对者的思想也只是男权思维固化所导致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杨笠的脱口秀事件---

这本身就是一个秀场,加上脱口秀的底色就是“冒犯”,然而网友以及那位知名的脱口秀演员池子却因为杨笠的言论而情绪爆炸了,并认为后者就是对男性群体的歧视。

你池子可以随便拿女人来开炮,而事后还能将其视作为经典的脱口秀语录。

但轮到杨笠的吐槽却彻底变成了对男性的歧视,如此双标,除了男权思维已经深入骨髓,我们还能够找到更合适的解释吗?

《哆啦A梦》是上世纪70年代的创作了,而偷看静香洗澡的镜头能在当年得到允许可不代表就能够一直沿用到现在。

而21世纪已经是一个强调平权的时代,那小姐姐们是否有权利去要求“后续”的《哆啦A梦》创作要避免出现静香洗澡的镜头呢?

别总把一切都想得理所当然,也别总拿创作自由当做挡箭牌。

作为一部经典的国民级动画,《哆啦A梦》根本就不用去蹭静香洗澡的恶趣味,同时继续保留也会对“国民级”的定位带来不小的伤害---

04.最后

了解了上述内容,相信各位也能够更客观理性的看待“少儿不宜”的内容创作了。

这其中存在不少的家长式的偏见,同时也有着毫无意义的恶趣味在里头,当然,还少不了一些跟不上时代演变的陋习。

对每一部分内容我们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非采用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否则创作自由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国内的内容创作也只会越发举步维艰---

希望各位家长能够予以自家孩子多一点信心,也希望各位网友不要太过男权思维顽固不化了。

作为一名90后,我为何没有被“少儿不宜”的动画和童书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