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思考
晋国、齐国作为大国纷纷丢失国政的根本原因是分封制的破产,这种破产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一个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分封大夫,致使代表国君的公室的土地和财富越来越少,对外扩张又停滞,最后国君无分封之土,无抗衡之资。 另一方面,掌握的土地可以用来赏赐而吸引人才。公室日衰,致使本族之中无人可用,并且这些公子开枝散叶形成的公族可能由于长期倚仗皇亲国戚的身份,谋夺国人财富,致使国内声望不高。反而像田氏、赵氏这种非公族出身的大夫,更受国人信赖,依附者越来越多。 分封制度又允许大夫们拥有私人武装和封邑,自然他们私底下做一些私心叵测的事都是合法的,甚至被人认为是正常的。而在封建社会这种严重危害国君地位的行为是要杀头的。 秦国,楚国因为蛮夷文化重,荒地多,地盘大,加上改革,所以避免了枝大干细的局面。 封建时期很大程度解决了军功封赏,由土地变成食邑,黄金珠宝,美女姬妾,行政官位。造成此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思想观念,自我审查,导致大夫们不太@敢拿土地,也不敢挑战皇权。第二,封建财富的多元化,大夫们更加看中实利,没有过分的野心。第三,授封人群资质扩大化,门槛降低,春秋时期,世卿世禄,珠宝美玉大夫们看不上,人家就喜欢土地。所谓上大夫受县,中大夫受郡,下大夫受田。你用一些身外之物赏赐,会显得诚意不足。但封建时期,做官人群扩大,更加内卷,高官子弟未必是高官,普通人口味没那么刁钻。比较容易满足。这样一来,做官,加官进爵,反而成了奢侈品和值得炫耀的事,因此国君们往往只用给有功者一些黄白之物和行政权力即可满足。也充分说明,财富由现实的土地转而变为抽象的权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其他实力的加入,瓜分了军功者或者大夫们、贵族的权力,特别是文官和酷吏,这是春秋时期根本不具备的气候。 这些都是法家所提倡的,可以说法家维护的都是国君的利益,而且是针对春秋时期的国君,奴隶时代逐渐走向崩盘的最大奴隶主。所以法家不是什么为了封建,而是他使奴隶制走向封建,本意使挽救权力,挽救春秋国君,挽救周礼,当然是用不符合孔子的方法,挽救不符合孔子所说的周礼,即国君不能亡国,国家不能分崩离析,还要强大,社会需要秩序。他们保护的是周礼中的君臣上下关系,特别是君本位。打击的是那些破坏奴隶制,破坏周礼的奸臣,三家分晋的那种。所以不能说,法家出发点是为了破坏原有权力秩序,不,他反而是保护和重建原有权力秩序,并把国君的位置放在符合自己想象的位置。法家不是革命者,不是克伦威尔。 法家是封建改革运动,使让原有体系的统治阶级通过改革变成新的统治阶级,踢出一部分彻底腐朽的,换上一批新部件,如同动物的蜕变。在先秦时期,新的阶级是通过依附原权力体系,维护国君和最高权力,而登上舞台的,以工具和社会改革者的身份而上来的。真正的封建革命,则是刘邦夺取天下,原先贵族彻底失势,原先的农民通过战争掌握国家,成为地主阶级,掌握国家。而革命则是,新的阶级打败原统治者,成为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