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黑化的教科书:《牛虻》
看到这个标题,你的内心是否充满了问号???
写于1897年的《牛虻》是我在初一时看的书了。首先要明确的是,《牛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我反复看了三遍。伟大的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与解读空间,而关于作品的主旨的解读,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了。因此今天,我想要从一个现代的、网络的、肤浅的角度来分析《牛虻》,同时这也是当初幼嫩的我初看牛虻时感觉最爽的地方:主角的黑化。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牛虻》学习写主角黑化的方法,以下是总结的几点原则。
1.主角的黑化,要有从「天真单纯」到「戏谑极端」的转变。黑化前要够纯,黑化后要够邪。亚瑟最开始是多纯真善良的孩子呀(至少比丁真纯),黑化后则攻击力拉满,对着宗教和保守派就是一顿狂嘲,很帅不是吗。而《碧蓝档案》中的白子黑化,个人感觉就差点味儿,原因在于她不够邪气。他绝望、痛苦、悲伤,甚至变得有点麻木,但她从未忘记爱你 。所以我们看到黑子在阿比多斯五人眼前当面破防、她还是没能对老师开出终结的一枪。(当然白子没有真正黑化的原因是老师代替白子成为了色彩的先导者,亲手毁灭世界,抗下了一切)。但如果黑子能在前面再邪气一点,想必最后黑子破防、老师赠语、白子送头套的时候看得会更爽一点。
2.黑化的契机,主角要认识到自己是「错」的。方法是错的,观念是错的,都可以黑化。这里有两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是有些主角黑化,原因是自己「弱」。二个则是,暗黑英雄不完全等同于黑化。本书的主角亚瑟,由信徒转变为革命者,是观念上的黑化。Batman这种我感觉就不算黑化,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仇者,不存在对过去自己的否定,这一点上棍勇也是如此(可惜盾勇没黑化)。
3.主角坚持的最底层的信念应该是不变的。我们之前说黑化的主角气质要邪,但这并不代表他是「恶」,相反,至少作为主角,他最深层的内心应该要是「善」的。如果主角由善走向恶,这不是黑化,这是恶堕(不是你想的那个!)。
4.黑化的主角应该依然有着心中的弱点。经典反差,高攻低防。本书亚瑟的弱点就是他的身体缺陷,和在马戏团谋生的经历,一提就破防。这么处理的好处是让角色更立体,毕竟玩反差是塑造立体感最简单的方式。
5.黑化的主角一定要和以前的角色打照面。这是主角黑化后的究极爽点!打照面的角色可以是敌人,那么曾经被薄纱的主角黑化后当然要反杀回去,金木研就很典;也可以是队友,吼吼,这就更有意思了,咱就爱看这种扭曲的情节,比如佐助叛出木叶时,与鸣人在瀑布下最后的决战。
《牛虻》的一些其它技巧
1.环境描写。太美了吧家人们。我是在读牛虻时,才第一次从文学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丽。小学教科书上那些个景点游记算什么几把啊,我认真看完过一个,要哲理没哲理,要感悟没感悟。
2.爱恨交织的反差。爱之深,恨之切。亚瑟深爱着父亲,同时他也不顾同事反对,用最最恶毒的语言去攻击自己的父亲。够扭曲,我爱看。但是要注意,不能写得很作,比如像《雪中悍刀行》的姜泥和洛阳,纯纯的作女,看得我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