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到底怎么了?

MBTI职业性格测试,通过设立四个性格坐标轴:外向-内向、直观-抽象、理性-感性、独断-开敞,形成一个16个象限的四维坐标系。
通行的MBTI测试题,单个题目处于上述四个坐标轴中的某一个,选项通常只会有两个方向(比较完善的版本可以选择不同程度或者中立),以这样的二分,对在这个轴的或左或右进行判断。对四个轴都进行这样的操作,得到受试者的位置在16个象限中的某一个象限,即MBTI的16种结果,例如intp、entp等。最后为结果的“性格”寻找它能够对应于哪种活动,例如设计师、科学家、程序员等。结构本身其实很简单。
那么,关键在于,通过四个坐标轴来切割人的性格是否合理,只有两个选项的题目这样的独断二分是否合理,以及选项最终对应社会符号系统中的某种位置(即职业)是否合理。
来看一个具体的题目:

这个题目,猜测它大概是属于“外向-内向”轴,选择前者就会使结果偏向e,反之就会偏向i。
抽离具体的情况和语境,要在这样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其实是令人困惑的。和谁在一起?在什么情形下和别人在一起?同喜欢的人和同讨厌的人,结果自然会不一样;看书时需要独处,吃饭时则可以和别人一起,结果自然会不一样。
当然,我可以回忆过去的自己是如何行动的,即我在受测试之前所经历的人生大概是怎么样的。但人可以改变,且需要改变。
这虽然没什么严密性可言,但尚可容忍。
那么四组坐标轴把握的“性格”,当真没有剩余吗?
剩余大了去了。人的本体,它本来想分类的东西,反而被甩掉了。
比方说,我看书时可以独处,吃饭时可以和别人一起,前者代表内向,后者就代表外向。这岂不是意味着我既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我既在坐标轴零点的左边,也在零点右边?但是在测试结果中要么是i要么是e,不存在多种结果并列的状况?
由此可以充分怀疑:MBTI所分类的只是一种姿势,而不是真正的人。四个坐标轴的四组对立,都是伪二元对立。人的本体,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
一个士兵,在行军时站起来前行,面对威胁时匍匐前进,这两种姿势当然是同一个人。MBTI却以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岂不可笑!
显然,人的本体并不在于站着或者趴着,而在于对站着或者趴着做出“选择”,在于选择接下来做出的行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应该进行直观活动还是抽象活动、到了抉择的时候还是继续敞开悬置决断。如果一个人做这测试,稳定地得出某个答案,这说明他习惯于某个姿态,而不是这一套姿态就是他的所谓“性格”。有的人可以轻松鸭子坐,但是有的人就会疼,疼者肯定不会无故天天鸭子坐。有的人惯于内向,也许是因为总是被陌生人伤害;有的人优柔寡断,也许是因为某次错误的决断对他造成了阴影。这意味着“缺失”了一种姿态,但若是没有缺失姿态,总归是比较灵活吧?
很多人做了这测试,便认为“自己就是这种性格”,按照着他人的标准,对自己分了类。那么,除此以外的姿态、其他的可能性,都被抛却了。人的碎片,反过来宰制了人。
至于,测试结果如何缝合到具体的职业,其实也非常简单:内向者总归适合直接交流少的差事,外向就反之;感性者适合需要爱心和共情的差事,理性者反之;以此类推。我们反过来,按照它对人分类的方法,对各种差事进行分类。或许这才是这一套体系的正当用法。加入第五个、第六个坐标轴,或者加入二级的分类,会不会缝出更逆天的怪物?。。。
mbti确有统计数据支撑,似乎也没有必要怀疑数据的真实性。但其中这样一种现象却值得关注:当一个人换了工作,他的mbti类型随之发生了稳定的改变。这印证了上述的推断,转行,意味着他必须习惯一种新的姿态,习惯之后这也就会反映在测试结果中。
最后,把人和差事连接起来。如果我们不加怀疑地接受了答案,这种意识形态就会蒙蔽我们的思考,它缝合出来的景观,就会给我们“符号体系是如此井然有序阿!”的感觉。看到符号如何发生的过程,还能醉心于这种景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