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却还是获奖了, 86岁院士的一番话太给力!

美国阻挠中国参加国际宇航大会,却没能阻挠中国科学家获奖!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消息,2019年国际宇航大会上,86岁的戚发轫院士获得“名人堂”( Hall of Fame)奖项。

“名人堂”是国际宇航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IAF)的常设性荣誉,旨在表彰对推动太空科学、人类太空利益发展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该荣誉的科学家的照片、资料等将被永久陈列在IAF网站。
The IAF Hall of Fame is intended to create a standing forum of personalities that have contributed substantially to the progress of spac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pace benefits to mankind. It will consist of a permanent gallery of these personalities, including a citation,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d a picture, in a special part of the IAF web presence.

戚发轫院士是中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知名空间技术专家和卫星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他多年来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宇航界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合作打下了基础。

这也是继“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第二次获得该奖!
美方迟发签证
致中国缺席本次国际宇航大会
2019年10月21日,在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开幕当天的第一场全会活动上,“中国(航天局)去哪儿了?”的提问被现场听众投票置顶。

出现这个场面的原因是,大会的官方议程上预定在华盛顿会议中心发表演讲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没有出现。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方代表团集体缺席10月21日开幕的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大会,原因是中国代表团赴美签证受阻了。
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了此事。
华春莹表示,今年7月,中方在会议召开前3个月就向美方提交了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的初步人员名单,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团于10月12日前往美国驻华使馆面签,但直到会议开始那一天,中方代表团团长仍然没有获得美国签证,这导致中方代表团无法如期赴美参加今年宇航联大会的开幕式、局长论坛等重要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戚发轫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当年我们“921”(工程)开始的时候,我、袁家军到美国去是不给签证的,袁家军是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副主席,在美国开会的时候,他要去参加会,等会开完了,才给他签完证。
戚发轫: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晚,但是我们发展快!
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他见证了中国航天每一个重要的时刻,他是中国航天界元老,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他曾在演讲中说:“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但是我们发展快!我们不怕输在起跑线上,很可能我们在起跑线上表现不那么完美,但是不要怕,人生、事业是马拉松。”
退休的年纪执掌神舟飞船“帅印”
1992年的1月,国家制定了载人航天的“921”计划。那时年已59岁快退休的戚发轫,又走马上任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载人飞船工程涉及技术领域的广度、难度,曾从事过导弹研究、运载火箭研究、卫星研究的戚发轫深知其中的分量。在他的带领下,所有参与研制飞船的科技人员踏上了漫漫求索路。

1999年11月20日,酒泉航天发射场上,神舟一号飞船升入了天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7年的时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严寒酷暑,戚发轫与航天队伍里的上千航天人紧张地等待着发射与降落的结果。
1999年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与预计着陆地点只相差10公里。这此成功发射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他是把杨利伟送上天的人
2003年10月15日,在神舟一号首飞仅仅4年后,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了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而在“神州五号”发射任务书上签字的人正是戚发轫。

当被问起他是怎么做到有勇气在发射确认书上签字时,他坦言:这不是一个胆量的问题,而是以工作来保证可靠的。一方面,他让杨利伟查看了大量的地面试验过程,给予航天员信任和自信;另一方面是戚老在之前的任务中,就尝试把能想到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一一解决。

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是100多个失败的预案和无数的试验。在每个技术环节的“胆小”,最终造就了一次次看似胆大的行为。
被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戚发轫曾在采访中表示:自神舟五号以后,我们所用的部件已经基本上是国产的。虽然我们并不反对国际合作,但也需要有自己研发的能力,确保自主可控。否则一旦部件的采购受制于人,相当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度也受制于人,心里很不好受。
“我们中国人受人家的欺负,为什么一定要靠人,不能自己干吗?核心就是自力更生......60年来,一直到现在,靠不了别人,还得靠自己。我们航天上,不管是导弹上的、火箭上的、飞船上的、卫星上的发动机全是自己的。虽然不是世界最好的,但是我们自己的。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来源: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
综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央视新闻、观察者网、央视“开讲啦”等
编辑:付慧敏
运营实习生:邢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