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必知热点|温暖现实主义,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新变体

2023-11-12 20:39 作者:文思不冻电影考研  | 我要投稿


温暖现实主义概念是近年来由北京电影学院一众学者共同提出。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的主要创作方法,温暖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实主义讲究直面问题、呼应痛点,温暖现实主义则强调处理矛盾冲突时采取积极建设性话语。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可以追溯到郑正秋的“教化社会”电影时期,在几代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新时代后逐渐复归成为一种浪潮。


温暖现实主义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在继承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融入新时代的温暖,给于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传达出温情和希望的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艺术又反应时代的发展特征并且折射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希望,温暖现实主义新创作观念的提出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真实性与人民性、关怀性与自然性和时代性与民族性等特点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对中国当下影视环境及国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发展

develop


温暖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可以追溯到以郑正秋为代表的“教化社会”电影时期。正如学者李道新所言,郑正秋“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温暖现实主义作为新时代才出现的概念,其发展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特别是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把温暖与现实更为融洽地注入影片创作,以现实主义和人性关怀为主题,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不少经典。“第四代”导演在探讨社会现象和人的命运时,更是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赓续这种温暖式的现实主义风格。可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实主义电影始终若隐若现地涌现一股以温暖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创作潮流。



(一)“十七年”时期电影集中呈现温暖现实主义风格


“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擅长于展望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的现实,强调时代与个人不可分割的粘连性。如在《姐姐妹妹站起来》中,对一些底层女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遭受的非人折磨场景的再现,幕幕直击旧社会黑暗现状。影片结局则是北京解放,逼良为娼的恶霸得到惩处,妇女们重获新生。该片在对现实进行有力批判的同时,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希望的种子,为故事提供了温暖的解决方式,可视为温暖现实主义的一种代表;


另一方面,也有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为核心,反而贯以更为纯粹浓厚的温情色彩的佳作出现。如影片《五朵金花》就是通过一个个尽显真善美的误会的建立与解决推动情节发展,在生活化的逻辑中勾勒出一幅和谐的民族风情画卷,给予观众视听与精神上的双重审美愉悦。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照亮现实、构建认同,既直面时代困境,又兼备批判与温暖。



(二)新时期电影不断探索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从新时期的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更像是一种向后转的诗意回归。如影片《巴山夜雨》把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语言结合融洽,运用婉转哀思的美学意蕴释放特定历史语境背后的痛感。再如《城南旧事》对现实生活的临摹与诗化处理方式,至今仍是温暖现实主义的重要叙事策略。这种统一下的柔软笔触则强调人性关怀、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节描写,进一步把国内观众的民族情感加以凝聚,释放出极强的共情力,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中得到观众的关注与认可,成为新时期电影中温暖现实主义的最好呈现。



(三)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底层关注与梦想呈现


在媒介技术革新,外来社会思潮涌入的大背景下,“以政治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整体性建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文化高度。”电影在回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如何从叙事中保证自身的现实力度与思想体悟?温暖现实主义给出了可行的实践方案。



影片《我不是药神》有效结合悲喜剧,合理构建冲突,强调批判的同时,做到“不回避现实,但却用真、善、美的力量去温暖和拯救现实”。《少年的你》片尾“以温情平和的姿态告慰易逝的年代”。通过人文主义精神所包含的浪漫主义特征,为观影者在建立情感认同和提升观影愉悦层面提供了有效保障。


温暖现实主义试图优化现实的锐度与暖色,在电影中为社会问题寻得新的解决路径,并获得市场与艺术的承认。可见,温暖现实主义的热流从人民生活中来,正又回到人民生活中去。



特点

characteristic


(一)人民电影的新形态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立场始终立足于人民。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电影始终扮演着为人民发声、为主流意识形态注解的角色。从这个层面来讲,温暖现实主义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人民电影的新形态。电影中讲述的是人民的故事,反映的是大众的心声,英雄角色在人民立场的关照下逐步祛魅,走下神坛。


如《中国医生》《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等抗疫题材电影,就是通过平凡英雄的群像塑造,在人物情感的变化与递进中对社会问题进行拆解、重组与再现。这些作品“不回避社会中间的一些不足、问题和矛盾,而是以一种向上的、温情的、引导的、光明的方向去呈现”。所以,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抚今追昔,明晰自身定位,述录人民故事,获得了更多层面的认同。



(二)叙事浪漫化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处理更趋向浪漫。温暖现实主义的中心虽然是现实主义,但前置重心却是“温暖”。如在《人生大事》(2022)中,导演对于老爷子死亡的淡然描绘与莫三妹把父亲骨灰混入烟花绽放夜空的情节设置,以极具梦幻色彩的浪漫化处理打破了传统思想定式对“死亡”的表达限制。与此同时,还有《中国机长》(2019)也是用情感共鸣,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极为完整地嵌合在了一起,呈现出更为完整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这些变通处理,“艺术家的社会理念以一种更易为人接受的方式被包装和催化”。



(三)题材多样化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可以包容各种类型题材。高概念时代的类型化叙事外壳,以及民族情感的渲染和多种题材配合叙事,都能在温暖现实主义电影这里找到答案。所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仅出现在《我不是药神》(2018)这类直击社会痛点的影片当中,也出现在《妈妈!》(2022)这类关注少数疾病群体的影片当中,甚至还出现在“我和我的”系列的新主流电影当中。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现实主义,温暖现实主义似乎更为适用、更具魅力。


现实主义是开放性的,“以既广泛又具体的方式包含着不同类型、形式和风格的一个现代电影美学的共识和范畴”。再观测其衍生而出的温暖现实主义,则既能回应人民情感需求、顺应市场需要,又能契合满足创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需求。所以,温暖现实主义就是“温暖”+“现实”的类型化融合叙事。



发展困境

Development dilemma


温暖现实主义正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解决。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关注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更好地反映社会多元性和复杂性。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优质电影依然屈指可数。因此,在追求深度的同时也需要均衡电影的感染力、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主题上,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人类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在表现手法上,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尝试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和电影语言,把握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最后,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故事虽然通常源于真实的生活事件,但创新的故事情节和结构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电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时间、地点等方面切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故事,从而为这一“镜像世界”走向大众、走向国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现实生活才是影视创作的“永动机”。唯有回归到对社会外界的体察与对人民内心的摹写中去,方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样,“温暖现实主义不是唯一的现实主义。它是许多创作者今天的一种现实选择,但它不是创作标准”。


尤要注意的是,在温暖现实主义的发展进路中,势必要避免其流于概念化、模式化。在创作实践中,不必排斥其他类型的电影或表达手段融入温暖现实主义。毕竟“电影本体所具备的现实主义特质和具象的美学表意,不仅不会排斥戏剧性,还会在戏剧性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关于真实感的体验”。新时代的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突破重重枷锁,才能切实做到讲人民故事、为人民发声、推社会进步。


内容参考: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特征、历程与反思:张春雷亚丹

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特征分析:艾文豪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观的传统文化基因溯源:胡智锋,潘佳谋

温暖现实主义的出场语境、实践原则和当代价值:韦璐璐、郭玉真


必知热点|温暖现实主义,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新变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