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官宣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可乐江湖"迎来新机会

2023-07-14 22:37 作者:中食财经  | 我要投稿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论断见真章。


今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下称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

值得关注的是,阿斯巴甜是食品饮料中常见的代糖添加剂之一,这其中包含部分品牌的零糖产品,使用代糖阿斯巴甜来增加口感,这让不少追求健康的零糖消费者一时间慌了神。其中,如何才能喝到健康的饮料成为消费者重新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阿斯巴甜风波席卷饮料行业的同时,亦引发了一场消费大思考。“零糖原来也有所区分”“饮料行业的未来将如何变革”……阿斯巴甜事件能否成为推动糖类革新的催化剂呢?


01

一次“代糖风波”的启示


阿斯巴甜不健康=可乐不健康,随着可口零糖可乐被曝含有阿斯巴甜,或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不少消费者将所有可乐定性为不健康。亦有消费者提出疑问,有着“饮料脑袋”的自己,该如何去选择产品呢?


事实上,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选择产品与否,或需弄清楚其中受质疑点,再权衡利弊更为妥当。



如此次备受争议的阿斯巴甜类代糖,资料显示,代糖在食品中的应用已多次迭代,人工代糖率先出现在消费视野,1878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在实验中首次“意外”发现糖精,1965年发现阿斯巴甜,1967年发现安赛蜜。


天然代糖的工业化提取与应用则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且不少天然代糖均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如热门的天然代糖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等。《中国食品学报》亦曾发布报告表示,赤藓糖醇具有低能量与特殊代谢途径的特性。赤藓糖醇能量系数为 0.88 kJ/g,是目前使用的多元醇甜味剂中能量最低的一种。从吸收来看,在机体内,赤藓糖醇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被小肠吸收,虽有80%~90%的赤藓糖醇可以进入血液循环,但不会被机体内的酶系统分解,最终经尿液排出体外;另外约有 10%~20%的赤藓糖醇进入大肠中,其中仅有一半可经发酵生成脂肪酸,并被重新吸收和代谢。


对比来看,人工代糖则命运多舛。上世纪90年代起,仅有30余年发展史的阿斯巴甜就开始受健康风险质疑。多项研究显示,对阿斯巴甜潜在致癌性的担忧,主要由1997年意大利拉马齐尼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推动。该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实验,统计组间差异性。统计结果显示,啮齿类动物的某些癌症表现与阿斯巴甜的使用显著相关。


今年5月,WHO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等甜味剂,唯一的例外是天然甜味剂中的糖醇类。最新调查结果显示,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划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即IARC划定的2B类。JECFA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40毫克/千克。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博士说,“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在常用量方面安全性不是主要问题,但已对潜在影响作了描述,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进行调查。”


目前,阿斯巴甜风波涉及面之广,或将推动消费者对代糖做更充分理解,进而使消费者对如何选择0糖产品有了新判断。


02

一场“蓄谋已久”的革命

事实上,难以平息的代糖争议背后,是大众的健康诉求。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全球肥胖的成人为6.72亿人,占比13%,其中8名成人中有1人肥胖。并且肥胖导致了诸多疾病和死亡。2000—2019年,由于肥胖导致的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死亡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有观点认为,糖是肥胖的元凶。


在此背景下,以多家饮品企业开始寻求更健康的代糖选择,开始引入赤藓糖醇等醇类代糖,来取代传统糖以及人工代糖,完成饮料甜味的升级改造,以推动更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这一改变从元气可乐上便可体现,干净、健康的配料表,“0苯甲酸钠、0山梨酸钾、天然代糖”,这使得美味和健康同行或成为可能。


“目前来看,甜味剂作为蔗糖替代物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事实上,有资料显示,百事可乐于2015年便在美国停用阿斯巴甜。如“苯甲酸钠”防腐剂在中国大陆以外先进国家和地区早已不被使用……而或是因为阿斯巴甜属于人工高倍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也就是说在达到相同甜度的情况下,使用阿斯巴甜这类甜味剂可节省成本。叠加全球变暖、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人工代糖或能使成本更为可控,使得两大国际碳酸饮料巨头在中国的零糖可乐产品中仍含有阿斯巴甜。元气森林等国产头部品牌则使用天然代糖进行产品生产,积极推动国内饮料赛道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让国人可以喝到更健康的可乐等饮品,推动中国饮料行业的革新。


长远来看,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作为人工甜味剂的代表,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在2010年全球市场占比达91.84%,但2020年,这一数据降至70.59%。而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罗汉果糖苷等,因其热稳定性高、代谢途径清晰等优势,市场渗透率持续提高。例如,2018年赤藓糖醇中国消费量的增长率达到89.7%,2019年该比率超过100%。


亦有数据表明,代糖行业2030年有望取代传统糖消费近30%市场空间,以2020年为基数,10年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10%。其中,天然甜味剂市占率有望提升至30%以上,或将成为未来主流。


如此,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及消费升级风潮,叠加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高,如一些国产饮料企业持续寻求新天然代糖,关注消费者健康的企业或更具长远价值。


阿斯巴甜之争,或将加剧可乐这一细分赛道的洗牌,也必然成为可乐发展的分水岭。无可厚非,真正以消费者健康为中心的可乐企业们将脱颖而出。


官宣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可乐江湖"迎来新机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