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破发之下奈雪的茶

2021-07-08 18:37 作者:智瑾财经  | 我要投稿


归根结底,奈雪的茶在于茶饮市场还没有形成如连锁咖啡店一样的标准化操作,仍停留在靠“人”来把控品质的层面,由此,对统一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既抬高了运营成本,又难以体现核心竞争力。

作者丨佟思

来源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全球茶饮第一股”总算落定,奈雪的茶(02150.HK)杀出重围拔得头筹。然而,上市当日即破发,这样的局面多少有些尴尬。

就在几个月前奈雪的茶还被指“流血上市”,随后仅过去一个月,招股书便更新为“扭亏为盈”了。

奈雪的茶何以“扭亏为盈”

奈雪的茶作为“新茶饮第一股”,热闹上市,尴尬破发,其中有何缘由。

根据奈雪的茶此前招股书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的茶分别亏损6970万元、3970万元、2750万元,累计亏损1.37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从奈雪的茶2020年财务报表数据看,主要由于成本支出居高不下。

招股书显示,从2018到2020年间,上述成本结构的变化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其成本主要分配:37.9%用于茶饮材料、30.1%用于员工支出、11.5%用于使用权资产折旧。上述三大块,已经掏走大约80%的营业收入,剩余的还有租金成本占3.3%、广告推广占2.7%,以及水电、物流、融资成本等等。

不过,随后更新后的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奈雪的茶营收分别为10.9亿元、25.0亿元和30.6亿元。2020年奈雪的茶经调整净利润达1664万元,2019年这一数据为亏损1174万元,也就是说奈雪的茶前后两份招股书的变动使得其“扭亏为盈”。

对于 “扭亏为盈”的原因,奈雪的茶并未给出详细解释。实际上,在更新后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剔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1.33亿元、“编纂”开支1140万元、“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4546万元、“可赎回注资额的利息”3825万元、“免征销项增值税所得收入”-1.8亿元、“不可抵扣的进项增值税”1.72亿元。

也就是说,所谓的盈利,或只是剔除掉了一些优先股、期权激励、利息、税收等带来的亏损,并非实际现金流体现的盈利。如果不进行账务调账,奈雪的茶是否在账面上仍录得净亏损。

豪赌门店扩张计划存隐忧

如今,上市已经一周,股价却持续下行,截至发稿前一天报收16.320港元,下跌3.32%,总市值279.9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34亿元。而前几天喜茶传出新一轮融资时,估值已经近600亿元。

喜茶此时传出融资消息,意欲何为不好定论,但二者之间对于新式茶饮高端市场激烈的争夺却不是秘密。

奈雪的茶、喜茶定位均属于新式茶饮高端市场,客单价在25元到40元左右,对比一点点、都可coco、快乐柠檬等客单价在15元到20元左右,古茗、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等客单价在10元左右,奈雪的茶价位已经处在行业价格金字塔的上层。

不过,都可coco等品牌早已迈过盈利门槛,单价并不低的奈雪的茶未能迈过盈利门槛,背后或是高端市场激励角逐下,难以停下脚步的困境。

在新式茶饮赛道因增速快、门槛低的特点,竞争十分激烈,一旦停下来就有可能被后来者抢了蛋糕。就市场占有率而言,奈雪市占率约为17.7%,排名第二。据灼识报告,喜茶市占率约为25.5%,目前排名第一。

日前,市场消息称喜茶新一轮融资即将落定,这次融资过后,喜茶估值将会达到600亿,直接刷新新茶饮的融资记录。

为了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奈雪的茶不得不加速跑马圈地。“我们有信心完成今明年的开店目标。”奈雪的茶董事长、创始人赵林在记者会上这样表示,在2020、2021年里,奈雪计划分别开张300家、350家新店,而截至去年底的奈雪总店数量也不过491家。

提速进行扩张,就意味着需要为此付出巨额投资代价。目前,公司整体净利润率仅为0.2%,截至2021年1月但流动负资产高达23亿,可以想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奈雪的茶仍面临盈利压力。

缺乏核心竞争力前路漫漫

为了缓解资金困局,上市被看作最快的捷径。

6月30日消息,奈雪的茶正式登陆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茶饮第一股”,无疑在资本市场更具优先话语权。

然而,二级市场反响平淡,更多的担忧在于奈雪的茶如何才能走出开店—亏损的无限循环。这一点,正是奈雪的茶难以根治的症结,高成本开店背后核心竞争力有多少是如今奈雪的茶面临的难题。

从深圳走向全国,为了稳住“高端”市场定位,奈雪的茶和喜茶都做了同一件事,模仿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间,但是星巴克的品牌文化根基深厚,第三空间绝不仅是一个可以坐一会的公共空间,其中的品牌文化价值塑造奈雪的茶和喜茶都尚未真正破圈。

除了上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围绕着奈雪的茶,多次被有关部门通报成黑榜名单。

比较受关注的一次,是去年5月南昌消费者孙女士在一家奈雪的茶店铺买了一份欧包,下午3点多买的,晚上9点多即发现面包上长了白毛,已经发霉变质,随后该事件被媒体报道引发舆论风波。

归根结底,奈雪的茶在于茶饮市场还没有形成如连锁咖啡店一样的标准化操作,仍停留在靠“人”来把控品质的层面,由此,对统一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既抬高了运营成本,又难以体现核心竞争力。

此前,瑞幸忙扩张已经是前车之鉴,在整个餐饮行业疯狂扩张收不回成本的例子也并不新鲜。有香港基金经理直言,奈雪的茶估值偏贵,市值降到200多亿港元才比较合理。


破发之下奈雪的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