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S耳机行业发展趋势个人分析,以及普通消费者未来该如何选购耳机。
首先还是这张图:

其实这张图里的大部分品牌我基本上都去过,就算没去过,也去过相关的供应商或者代工厂,再不济朋友关系多多少少也有些了解。就说各个芯片供应商尤其是音频芯片供应商以及降噪方案商,有几个是不用AP的。所以对目前这个TWS耳机市场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的耳机市场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发言权。而且我认为我所了解到的一些真实情况,比一些机构的统计数据和官方的宣传更准确。我也和一些公司的高管闲聊过目前的实际销量/产量,一些高层负责人和我表示实际情况和统计结果有所出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的判断。甚至有些厂家的利润率已经跌破了10%。至于为什么有出入,上市公司,懂得都懂。所以我想从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关于消费者如何选购耳机的问题,也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我前一段时间说未来蓝牙耳机的测评也将逐步放缓。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先说一下目前整个耳机市场至少我看到的和我认为的真实情况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尽管今年的某些相关统计机构的统计结果表示2021年的耳机市场以及TWS耳机市场相比于2020年依旧保持一定的稳步增长。但根据我亲身经历的和我所掌握的信息,耳机市场在2021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目前的局势,是不如去年同期的。一些公司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业务比较繁忙,但是从今年年中开始似乎就没太多动作了。当然,也有一些公司(还是体量不小的公司)在今年从头到尾都没有大的项目。所以实际上不论是耳机市场还是具体的TWS耳机市场已经进入了饱和阶段,或者说存量市场。当然,疫情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大环境也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白热化,在本来就你死我活的存量市场,只要稍微掉队可能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而不像两年前随便做个tws耳机卖都能赚钱,那样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所以各个厂家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积极。这导致TWS耳机的各方面性能快速进化,在我看来有些领域例如音质和降噪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瓶颈,边际递减效应凸显。就连大家之前经常调侃的Beats,最新的产品Studio Buds也是表现不错的,要知道几年前Beats还是惨不忍睹的声音典范。这其实是一个公开的信号。

对于具体终端实际产品相关技术和性能而言。其实以目前整个TWS耳机行业的发展,单元只要不是选择太差的,腔体设计/仿真稍微在线,EQ稍微照着目标曲线调一调,再稍微听一听确认一下。音质上拉不开太大差距。这也是我近两年测评中逐步验证了这一点(以前是千元档位,目前已经逐渐下放到500元档位),当然,部分作妖大湿搞的耳机除外。更何况如果针对一些细分市场或者细分用途,现在有的新品可以写入多组EQ配置文件,想要标准的亦或是低频增强的都可以通过相应的app调节,一个耳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表现。
TWS耳机的调音相比于有线耳机,因为EQ的加入,使得调音更方便,并且可以把一些有线耳机很难调的细节调好(当然,蓝牙协议的音质问题无法通过调音弥补)。ANC的降噪方案也别的日趋成熟。甚至我看到有些厂家已经在纠结某个局部频段两三个dB的差异,这也说明降噪性能的发展也逐步趋紧瓶颈。
我近期看到的一些预计售价在300元左右的TWS耳机,也可以做到不错的调音和不错的降噪。这在去年同期都是很难想象的。今后像FIIL CC Pro这样的高性价比耳机会越来越多。

而对于底噪控制,我可以说,我去过一些我过去测评过底噪较大的耳机厂商,我发现他们之前的产品压根就没有底噪控制,没有任何人负责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那些厂家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但目前一方面有不少用户反馈底噪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基于tws耳机行业的疯狂内卷。现在很多厂家也都开始重视底噪控制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难解决,至少对于底噪测试并不复杂。pcb可以直接采用AP测试,整机可以采用low noise的人工耳在消声室内进行测试。实际上目前已经有越来越的厂家这样做了。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很多tws耳机包括两三百元的tws耳机也可以有更好的底噪表现。
甚至整个行业已经内卷到在拼耳套设计和材质带来的主动降噪上的些许差异。注意,是主动降噪的差异,已经不是被动隔音的差异了。
另一方面,从网络舆论的角度方面也可以看出整个tws耳机行业内卷的问题。我记得我两年前的测评中说一些国产tws耳机表现不好(确实就是不好),也没有掀起太多波澜。而现如今,说苹果三星这种国外品牌的耳机好,就会有人出来骂,我想这也是一种内卷的体现吧?
所以不论是行业高速发展也好,还是厂家之间疯狂内卷也罢。其结果也就是意味着在未来的半年~一年内,我们就可以只花三五百就买到一个对于大多数消费者高度可用没有太多硬伤的产品。当然,厂家们通常还会做千元左右的更高端一些的产品,会保留一定的余量和功能已满足中高端产品线的差异性。
产品表现逐渐趋同
低价位产品对高价位产品造成冲击
而中高端tws耳机虽然相比于入门价位的产品在音质和降噪上会稍有提升,但中高端tws耳机之间的音质和降噪表现依旧不会拉开什么太差距。差一点可能更多是在功能性或一些附加算法例如根据耳道的自适应调节、根据听力损失的自适应调节、空间音频等等。然而即便如此,这些差异性的功能依旧不会维持太久,早在今年四月份,据我所知就已经有公司高度完成了低成本的空间音频解决方案。。。我也有朋友正在做根据听力损失程度的自适应补偿算法。
所以现在,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去花2000块买一个TWS耳机,尤其是像我一样家境贫寒。除非你是土豪。如果想要一定的品质,买千元左右的一些tws耳机表现基本上就是天花板了。当然,苹果用户还是要买苹果耳机。而如果只是想随便用用,三五百元的耳机足够使用。
总的来说,一两年前不同的耳机之间音质差异比较明显,我一直认为即便是TWS耳机,首先本身是一个耳机,作为一个耳机的基本盘——音质必须要过关,才能称为一款好的TWS耳机。所以对TWS耳机的音质测评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相似价格区间的各家竞品音质差异越来越小,降噪表现也是伯仲之间,甚至功能都大同小异。如果单拿出几个同价位的TWS耳机,音质和降噪表现的差距已经不足以成为选购的决定性因素,或者说很多TWS耳机已经达到了对应价位的可用水平或者说及格线。对这些方面的测评的重要性可能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测评越来越有那种显卡领域里的“一帧吊打”内味儿了。。。而真的追求极致音质体验的玩家不会选择用TWS耳机严肃听音,甚至连有线耳机也不会考虑。
所以我认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各位选耳机就可以变成看生态和外观,音质与降噪拉不开太大差距,逐渐成为固有基本盘。

最后顺便说一下我现在平时用的耳机。因为一直以来有不少热心网友比较好奇我自己平时到底用什么耳机。
2021年的今天,我目前使用的耳机有BOSE QC35II、苹果AirPods Max和Beats Studio Buds。

先容我稍微解释一下我自己目前为什么使用这几款耳机。
关注我比较久的热心网友应该知道,我基本上不用耳机。有线耳机我基本上不用了,其实早在两年前我在梅花标AKG的时候,那个时候公司里有很多样品我也基本上都不会去用。而对于我个人,在家的时候有几套家庭影院和HiFi音箱系统,我的电脑桌面也用的是ATC的书架音箱(尺寸小巧外观好看),经过简单的EQ调节,基本上也能满足日常刷B站和粗略剪辑的需求。

但我也不是完全不用耳机,毕竟出门的时候有时还是要用的。BOSE QC35II我之所以到2021年的今天我还在使用,最主要在于其佩戴的舒适性。整个耳机的重量很轻,并且佩戴真的比较舒适。我过去也测评过不少蓝牙头戴,佩戴能赶得上BOSE这款的真的很少。而且这款耳机是可以折叠的,后续的N700NC以及苹果的AirPods Max都是不能折叠的。在便携性上,BOSE这款耳机也是蓝牙头戴里很不错的水平。降噪性能也就不俗(至于有些网友反映最新固件降噪缩水的问题,我因为实在太懒还没来得及验证),价格已经跌到千元左右甚至千元以内。这款耳机最大的硬伤在于音质。但我平时用来外出就是作为纯降噪,偶尔打打电话,足够了。
苹果AirPods Max这款耳机我之所以还在使用,就是因为它贵。至少在蓝牙头戴这个品类里是最贵的之一。并且这款耳机的做工质感确实比较高级。去年年底的时候买回来做测评,顺便做一些空间音频的内容。之后就一直没时间卖,后来想想也就不卖了。但是毕竟花了4399买的这耳机,一直不用也太浪费了。所以偶尔还是含泪用一用这个耳机。为什么说含泪呢,是因为这耳机确实有点重。。。


Beats Studio Buds这款耳机虽然音质表现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也能听了。降噪表现虽然也不是最好的,但至少能用了,不算很拉垮的那种。佩戴虽然也不是最舒适的,但个人用它坐飞机坐高铁,戴两三个小时问题不大。底噪控制的相对也还可以。

红色的外观,b的logo,不需要过多解释。这就是真正的音乐!

而且至少在某几个时间节点,我和这个耳机有那么一点点关系。就当是个纪念吧。
当然,近期还是有一些新发布和即将发布的tws耳机,我基本上快凑齐了,九月上旬(最迟9月10日之前)还会再做一期最新发售的千元主流tws耳机对比测评。十一左右应该还会再做一期两三百元的tws耳机对比横评。敬请期待。
总之距离双十一还有一段时间,等等党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