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开课】耶鲁大学:哲学-死亡

2021-11-09 13:58 作者:小昊有故事  | 我要投稿

生命的意义

你的存在与不存在,并无区别。于是人类只好为自己所有的所做所为,自己之所以存在找理由,赋予一其意义。看似挺可笑的?实际上某种程度上人依赖这种扭曲。有句话叫“人,要向死而生。”为什么?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海德格尔很清楚地知道,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一个在精神上无法觉醒的人,他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最多也就是体现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这个“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有多大,取决于我们对生活有多么热爱,这便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正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才要“向死而生”,生命自然才能充满意义。

【公开课】耶鲁大学:哲学-死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