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妖怪录之凌虚子和白花蛇怪和黑熊精
苍狼精,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道号凌虚子,与黑熊精、白花蛇怪结拜,在前往参加黑熊精举办的佛衣会途中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凌虚子,《西游记》中的角色,本是一只苍狼精,与黑熊怪、白花蛇精为友,得知黑熊怪的生日要开“佛衣会”特带两颗金丹去祝寿,途中被悟空打死,孙悟空又求观音菩萨变成凌虚子的模样,诓骗熊罴怪,夺回了锦襕袈裟。

名字:凌虚子

其他名称:苍狼精
登场作品:《西游记》
性别:男
本相:苍狼
终结者:孙悟空
结局:被孙悟空打死

正行处,只见那山坡前,走出一个道人,手拿着一个玻璃盘儿,盘内安着两粒仙丹,往前正走,被行者撞个满怀,掣出棒,就照头一下,打得脑里浆流出,腔中血迸撺。菩萨大惊道:“你这个猴子,还是这等放泼!他又不曾偷你袈裟,又不与你相识,又无甚冤仇,你怎幺就将他打死?”行者道:“菩萨,你认他不得。他是那黑熊精的朋友。他昨日和一个白衣秀士,都在芳草坡前坐讲。后日是黑精的生日,请他们来庆佛衣会。今日他先来拜寿,明日来庆佛衣会,所以我认得,定是今日替那妖去上寿。”菩萨说:“既是这等说来,也罢。”行者才去把那道人提起来看,却是一只苍狼。旁边那个盘儿底下却有字,刻道:“凌虚子制”。

注:在1986版西游记凌虚子是白花蛇
而原著西游记里凌虚子就是狼妖!
只不过被改动了!

86版的是蛇妖正行处,只见那山坡前,走出一个道人,手拿着一个玻璃盘儿,盘内安着两粒仙丹,往前正走,被行者撞个满怀,掣出棒,就照头一下,打得脑里浆流出,腔中血迸撺。菩萨大惊道:“你这个猴子,还是这等放泼!他又不曾偷你袈裟,又不与你相识,又无甚冤仇,你怎幺就将他打死?”行者道:“菩萨,你认他不得。他是那黑熊精的朋友。他昨日和一个白衣秀士,都在芳草坡前坐讲。后日是黑精的生日,请他们来庆佛衣会。今日他先来拜寿,明日来庆佛衣会,所以我认得,定是今日替那妖去上寿。”菩萨说:“既是这等说来,也罢。”行者才去把那道人提起来看,却是一只苍狼。旁边那个盘儿底下却有字,刻道:“凌虚子制”


白花蛇怪是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角色,白花蛇精与黑熊精、苍狼精结拜,本事一般,与黑熊、苍狼讨论佛衣会,孙悟空于此时现身将他打死,黑熊、苍狼逃走。那行者正观山景,忽听得芳草坡前有人言语。 他却轻步潜踪,闪在那石崖之下,偷睛观看。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上首的是一条黑汉,左首下是一个道人,右首下是一个白衣秀士,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白雪黄芽,旁门外道。正说中间,那黑汉笑道:“后日是我母难之日,二公可光顾光顾?”白衣秀士道:年年与大王上寿,今年岂有不来之理?”黑汉道:“我夜来得了一件宝贝,名唤锦襕佛衣,诚然是件玩好之物。我明日就以他为寿,大开筵宴,邀请各山道官,庆贺佛衣,就称为佛衣会如何?”道人笑道:“妙,妙,妙!我明日先来拜寿,后日再来赴宴。”行者闻得佛衣之言,定以为是他宝贝,他就忍不住怒气,跳出石崖,双手举起金箍棒,高叫道:“我把你这伙贼怪!你偷了我的袈裟,要做什么佛衣会!趁早儿将来还我!”喝一声:“休走!”轮起棒照头一下,慌得那黑汉化风而逃,道人驾云而走,只把个白衣秀士,一棒打死,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
本事小,被悟空一棒解决 ,武艺差,没有后台,底子不多。

名字:白花蛇精
别名:白花蛇怪、白衣秀士
性别:男
登场作品:《西游记》
好友:黑熊精、凌虚子

黑熊精又名熊罴怪,是《西游记》中的角色。熊罴怪原是一头黑熊

住在黑风山里的黑风洞,修行多年成为精怪,使一柄黑缨长枪,善于变化,手段也很厉害。后被观音菩萨收为守山大神。

名字:黑熊精
别名:熊罴怪、黑风怪
86版的演员饰演:项汉
性别:男
登场作品:《西游记》

唐僧师徒二人取经路过观音禅院,被贪愚的金池长老放火谋害。黑熊精前去救火,但到了之后趁火打劫偷走如来佛祖赐给唐僧的宝贝锦襕袈裟。孙悟空与他争斗多次,也未能讨回,只好求救于南海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变做前去给黑熊怪上寿的好友凌虚子,并献上仙丹做寿礼。黑熊精吞下孙悟空变化的仙丹,吃痛不过现出原形。菩萨为唐僧讨回了佛衣,并用金紧禁三箍中的禁箍收服了黑熊怪,使之皈依佛门摩顶受戒,看守南海落伽山后,当了守山大神。

人物经历和特征和洞府
黑熊精,又名熊罴怪,在观音院正东南二十里黑风山黑风洞修行,虽生于草莽,然精于文墨,关心国家大事,喜高谈阔论,观音院二百七十岁高龄的老院长金池上人常与他讲道;生得十分威猛,有诗为赞“碗子铁盔火漆光,乌金铠甲亮辉煌。皂罗袍罩风兜袖,黑绿丝绦麃穗长。手执黑缨枪一杆,足踏乌皮靴一双。眼幌金睛如掣电,正是山中黑风王。”,善使一柄黑缨长枪,武艺高强,《西游记》第十七回中,描述了黑熊精与悟空的多场打斗,均未分输赢。

黑风山风光优美,“万壑争流,千崖竞秀。鸟啼人不见,花落树犹香。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山草发,野花开,悬崖峭嶂;薜萝生,佳木丽,峻岭平岗。不遇幽人,那寻樵子。 涧边双鹤饮,石上野猿狂。矗矗堆螺排黛色,巍巍拥翠弄岚光。”“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崖深岫险,果是妖邪出没人烟少;柏苍松翠,也可仙真修隐道情多。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黑熊精常在此优美的环境中,与白蛇精(化身为白衣秀才)、苍狼精(化身为道士)和观音院院长探讨人生;

观音非常欣赏黑熊精的文化才华和武功,虽然黑熊精有偷唐僧锦澜佛衣的污点,但依然把它带回落伽山,做守山大神。
谜团解开
话说唐僧率领“一猴一马”,在黑风山下的观音禅院中,不慎丢失了袈裟。经过立案破案,最终将盗窃犯黑熊精绳之以法。在这个故事里,围绕锦襕袈裟的失与得,隐藏了一个人性的基本问题,值得读者去品味、去思索。 一群“贪得无厌”的家伙

这是西游记第十六回,回目定得有意思,“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一个是“谋”宝贝,一个是“窃”宝贝。“谋”体现了文化,调侃了智慧;“窃”纯粹是偷盗行为,做贼不需要太讲文化。黑风山的黑熊精是一个“老贪鬼”。作为一名修道者,道士的干活,要和尚的袈裟干吗
当他看到朋友有难,想去帮忙救火时,见到方丈房间霞光彩气,见是佛门异宝,马上动了贪念,火也不救了,还趁火打劫。这说明。在财富面前,好人也会变成坏人的。
“贪心”喜欢与谁交“朋友”
在这个故事里,吴承恩想说明一个问题,唐僧取经是一个心路磨练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第一个要消除的,就是“贪心”。

收伏黑熊精的过程
为了收伏黑熊精,观音菩萨变成了“苍狼”——凌虚子,孙大圣笑的说,“妙啊,妙啊 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也笑了,“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孙大圣一时“顿悟”,转身变做一粒仙丹,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由此可见,菩萨与妖精的差别,就是“一念”。在珞珈山的前山,因为此心向善,心就是“善心”,妖精就是菩萨;在珞珈山的后山,菩萨还存在贪欲,心就是“贪心”,菩萨就是妖精。
观音菩萨为啥将“贪心”锁在后山
妙祥法师说得好: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贪嗔痴”是每个人坠入苦海的主要原因。“贪”排在第一位。
“贪嗔痴”即贪心、嗔心、痴心是三兄弟,被命名为“三毒心”。从这方面来解释,黑熊精、苍狼和白花蛇三个妖怪是好朋友,是否也代表“三毒心”呢 。贪就是贪心,欲望太强;嗔就是嗔怒,容易动怒;痴就是愚昧,盲人摸象。除了“贪嗔痴”三毒心外,还有的将“慢心”、“疑心”合在一起,称为“五毒心”。慢心是骄傲自大,疑心是怀疑一切。这些都是修炼成佛的最大敌人。

唐僧取经路上,这个黑熊精偷走如来佛祖赐给唐僧的宝贝袈裟。孙悟空与他争斗多次,也未讨回师傅的袈裟,只好求救于南海观音菩萨。观音假装送给熊精一粒仙丹,使黑熊精现出原形,为唐僧讨回袈裟。后来,黑熊怪皈依佛门,摩顶受戒,在菩萨的落伽山后当了守山大神。

和孙悟空打斗的过程
相持十回合不分胜败,随即以进膳为由撤离战斗。原文如下,“那怪与行者斗了十数回合,不分胜负。渐渐红日当午,那黑汉举枪架住铁棒道:“孙行者,我两个且收兵,等我进了膳来,再与你赌斗。”行者道:“你这个孽畜,教做汉子?好汉子,半日儿就要吃饭?似老孙在山根下,整压了五百余年,也未曾尝些汤水,那里便饿哩?莫推故,休走!还我袈裟来,方让你去吃饭!”那怪虚幌一枪,撤身入洞,关了石门,收回小怪,且安排筵宴,书写请帖,邀请各山魔王庆会不题。与悟空斗到红日西沉,以天晚为由罢战逃脱。原文如下,“ 他两个从洞口打上山头,自山头杀在云外,吐雾喷风,飞砂走石,只斗到红日沉西,不分胜败。那怪道:“姓孙的,你且住了手。今日天晚,不好相持。你去,你去!待明早来,与你定个死活。”行者叫道:“儿子莫走!要战便象个战的,不可以天晚相推。”看他没头没脸的,只情使棍子打来,这黑汉又化阵清风,转回本洞,紧闭石门不出。”[1] 这里可以看出,黑熊精虽未落败,但已明显落入下风,惧战而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