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10分钟精准审查一份上百页的合同?

作者:高云(汪宏杰)
你好,我是高云。
曾经有实训营的小伙伴在群里问了一个问题,让我记忆犹新。
他说,“教练,一份合同需要审查和分析的风险点太多了!就像建设工程合同需要了解很多关于设计,施工,监理,审计,预算等等层面的风险点。但人手有限,如何快速精准审查一份几十页上百页的合同又能保证工作质量?”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合同视觉法”来解决,学会如何俯视、仰视、平视和近视合同。
一、俯视合同法
在审查之初,首先学会将眼光提升到项目宏观层面来审查合同整体风险,避免第一时间陷入字眼纠结当中,发现存在根本性风险的。
例如法律关系(主体、客体不合格,内容存在违法)或交易模式违法的,应当及时告知业务,要求进行根本性改变,比如更换签约主体、交易模式等。
如果发现存在重大风险或局部风险,通过和业务沟通和调整局部内容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可以通过修订合同方式解决的,及时评估修改合同的时间长短,及时向业务部门说明原因,争取理解和支持。
二、仰视合同法
同样的一个合同条款,双方强弱地位不同,判断标准截然不同,无分对错,只分利弊而已。当对方非常强势时,我方审查合同的标准就应该是抓大放小,把握核心利益点,放弃次要地方。能少改就少改,能不改就不改,也就是要仰视合同。
三、平视合同法
法务审查和修改合同的尺度,不取决于对方态度强硬与否,也不取决于业务强调合同紧急与否,而取决于对公司的利益大小和双方强弱地位不同。
所以,法务一定要用平常心对待合同审查,应该要提示的照提示,应该要修改的照修改,不用考虑合同是否会因此签约失败。
四、近视合同法
就是强调深入合同内核,以系统观和流程观解构合同,运用写法篇当中的六大模块(篇首、关系、流程、保障、救济和篇末模块)和六大节点(生效、启动、交割、付款、解除和违约)和90个示范条款,迅速找出散落合同各处的风险和遗漏之处。
运用管法篇当中的风险管理技术,排查和分类风险级别,采取拒绝、降低、转嫁和接受等四种方式进行及时处理。
其实这个“合同视觉法”听起来新鲜,其实也不过是《合同六法》中心法思维的外化。
很多人都听了我前几天推出的“电台节目”:《合同方法论60讲》的合同新三观法。
其中有个小伙伴跟我说,“教练,这个合同新三观法,我听是听懂了,但是一遇到实际中千奇百怪的问题,好像还不懂怎么运用。我想问问在投资协议中,投资方希望最好是明股实债,但法律规定不得明股实债,如何变通?”
我笑了笑说,这个问题看似刁钻,但完全可以综合运用利益观、系统观和流程观解决问题。
01 利益观
通过约定尽早结算还本和分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亏损的高风险。
考虑到投资项目通常期限比较长,两三年之后才结算,回报比较难确定,但在投入初期,高额回报还是比较容易估算和可见的。
因此可以约定,项目每半年或一年,对于我方的投资先行结算还本和分红,等到两三年之后,我方的本金基本已经先收了回来,剩余的就是赚多赚少而已。这种做法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风险,但可以降低风险度。
02 系统观
“保本付息”看起来只是一个条款,但其实可以运用系统观,将这个要求分散到合同各个部分,还有相关各份文件当中系统化设计。
例如:合同主文当中不仅有对赌条款和约定回购条款,还有差额补偿条款、声明承诺条款、亏损接管条款还违约责任条款等,形成一个严密的保护系统,而非简单的一个对赌条款。
03 流程观
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分别拟定主合同《投资协议》及其《补充协议》。
主协议《投资协议》,1月1日签订,双方签字盖章,各执一份。
另一份《补充协议》,1月2日签订,约定修改前述的《投资协议》若干内容,尤其是明确将其中的股权投资改为债权投资,对方承诺还本付息,双方签字盖章后,协议文本两份均由我方保管,对方手上没有。
这样能够确保将来一旦发生纠纷,我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将投资项目定义为“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项目。
利益观、系统观和流程观就是我在《合同六法》心法篇中讲到合同新三观。
在熊猫法律星球组织的上万网友的“合同实务交流群”收到过太多古灵精怪的合同问题了,我都有逐字逐句敲出来回复,问答内容已经100多万字。我最近发现,无论大家再问什么,基本都已经不会超过我的问答库范围。
其中有很多实务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合同新三观来解决的,例如:
不能亲自参与合同洽谈,如何把握好合同内容?
在听领导话和守住法律底线两个矛盾之间,如何平衡?
工作中如何提升商业及管理意识,养成法商思维?
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让客户直观感受律师工作成果,觉得花钱值?
法务和律师工作差异很大,如何快速转变?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高云(本名汪宏杰),合同六法创始人,《民法典时代合同实务指南》主编。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理事、中山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993年开启法律从业生涯,主要从事企业投融资,并购重组和不良资产等业务,历任多家律所主任,上市公司法务总监,合规官等职务,先后出版《思维的笔迹》《公司法实务指南》等12本法律实务畅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