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笔记
重点难点 1.工厂制度形成的条件、特点、影响。 2.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3.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知识点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西方工厂制度的形成 (1)条件 ①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大批产业工人被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2)形成 ①倒班制: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②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多种方式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3)影响 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把工人聚集起来,集中生产。两者都采用手工劳动,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管理特点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的管理制度也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通过罚款、解雇和体罚等强制措施迫使工人服从,从而保证了工厂的纪律。他们还运用复式薄记的方式实现了对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核算;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把关,确立了对生产过程的监督;通过制定恰当的销售方案,促进了市场的开发,这些都直接促使了工厂管理制度的建立,但是由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尚未分离,真正的管理阶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那时的工厂管理还处于工厂管理的初级阶段,即家长式或父权制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家直接管理工厂,而且也只是初步实现了对工人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管理。 2.中国的工厂制度 (1)出现: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 (2)发展: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实业救国 19世纪末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前后流行,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张謇是重要代表,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该思想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实践证明在社会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中国是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 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工厂制度下,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有详细的市场方案。这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 (1)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发展 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迅速发展。 (2)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3.乡村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眼界。随着农村面貌的改变、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城乡联系密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4.生活节奏加快 (1)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2)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初等教育的推广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初等教育是指教育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最初始的阶段。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广泛性。其源头是在 15 世纪的欧洲,而初等教育制度的实施得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并以全民为对象,到 19 世纪后期才逐渐实现。 6.工人生活环境改善 (1)原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斗争: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改善: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的? 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工厂制度要求工人必须准时上班,工人时间观念增强;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②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城乡关系: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思想: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⑤世界市场: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消极影响 ①阶级矛盾: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东西方关系: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湖北工业史》载,1861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在汉口开设顺丰砖茶厂。到1873年将原来的手工制作砖茶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从而成为湖北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这表明(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已合法化 B.部分民族企业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列强入侵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据材料“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和“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可知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故D项正确。 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该决议得以通过,主要是由于( ) A.钟表制造业发展 B.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C.与会各国的妥协 D.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材料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是强调世界联系,显然不是指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8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美国并不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故B错误;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共同通过,并未说明是与会各国的妥协,故C错误;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体现的是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故D正确。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投资方向由“铁路”向“公路”的变化,说明汽车的广泛使用,体现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材料说的是陆路交通,与航空无关,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题干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资金流向无关,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