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贵的耳机是「智商税」「情怀税」还是「一分钱一分货」「高端的东西就是好」?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这是知乎的一个热门问题。一位高赞答主总结的很到位。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想针对HiFi市场重新梳理和补充一下。
1. 熟读相关书籍,例如声学理论类的《声学基础》、主观评价类的《审听训练与音质主观评价》、心理声学类的《声音的重现》等。不要完全读懂,但要达到常识层级的认知水平,形成最基础的判断能力。例如最基础的,声学欧姆定律(什么决定音色)、人耳听觉极限、耳机曲线与人头的对应关系等。进一步,可以阅读国际音频工程协会AES、美国声学协会ASA等专业论文。


没有人会对任何领域都有详细的了解。如何获取相对准确的相关信息源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商业宣传、市场营销、论坛群组或个人崇拜,专业权威的相关书籍和论文更值得信任。
这里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审听训练与音质主观评价》。任何耳机的声音都是不同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区别,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评价好坏?是否有能力评价好坏?传媒大学的这本书是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对于理解如何评价音质,如何评价声场(空间印象)以及什么是声场都有虽然基础但非常重要的描述。



再有就是关于心理声学的。并不是所有参数都与人的主观有关,到底哪些参数能够反映人的主观听感并呈现何种关系需要科学合理的实验验证。

总之,谁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言论背后有没有理性的逻辑思维与客观全面的实验作为支撑。
2. 以经济学入门知识为底,理解“效用”,理解“机会成本”,理解“沉没成本”,并在行为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等方面进行常识性拓展。也需要了解产品的“营销属性”与实际表现可能存在的区别。严防消费主义陷阱。

3. 有条件盲测的去盲测;没条件盲测的,用1来解构产品,用2来解构内心,然后再做判断。
这一点非常重要。
无数实验证明,人对于HiFi产品的评价容易受到品牌、外观、价格、他人言论等非声音因素的影响。

再例如,多次双盲听和基于心理声学模型的结果显示,目前耳机的音质/听感与价格弱相关甚至无关,虽然这与发烧圈所宣称的“素质一耳朵提升”截然不同。



4. 如果耳机不是这个牌子、不是这个价格、没看这些毒文,你还会不会购买?
这其实是第三条的衍生。虽然一般人的听感很容易受到非听觉因素的干扰,但盲听有时候是很难进行的。例如耳机的盲听,即便你完全没有看到正在试听的耳机,但是耳罩、头梁的触感和耳机的重量也会让你识别正在试听的耳机,从而产生先验。
而此时不妨做一下逆向思维。假设这款耳机不是xx品牌、不卖几千上万、你从来没看过描述它的毒文或者测评,你还是否会购买这款耳机?
5. 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
熟悉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在甄别各种言论时辅助判断。这里只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逆火效应
“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

2)禀赋效应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所指出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塞勒提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称原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如果这个耳机不是你的,你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评价?



3)幻觉
幻觉指的是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所出现的知觉体验。例如,某些器材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低频的声学性能,但听音者认为低频改变了。
幻觉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幻觉也能通过暗示的方式产生。如过去文献中有些沉溺于宗教狂热的人。
企图说服出现幻觉体验的人不相信幻觉有时是徒劳的。
最后,有机会看原文尽量看原文。有些时候这些理论和事实很容易被加工、篡改甚至是歪曲。耳机再怎么说只是一个商品,放平心态,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