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光(选修一第四章,总结笔记)

2023-06-11 11:35 作者:syr56  | 我要投稿

1.光的折射;2.全反射;3.光的干涉;4.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5.光的衍射;6.光的偏振、激光

1.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从第1种介质射到它与第2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进入第2种介质的现象。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5Cfrac%7B%5Csin%20%5Ctheta_1%7D%7B%5Csin%20%5Ctheta_2%7D%3Dn_%7B12%7D(n_%7B12%7D为比例常数),如下图所示。

图1

【折射率】

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即n%3D%5Cfrac%7B%5Csin%20%5Ctheta_1%7D%7B%5Csin%20%5Ctheta_2%7D%5Ctheta_1为真空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5Ctheta_2为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率n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介质本身和光的频率共同决定,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与介质的密度没有必然联系。

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即n%3D%5Cfrac%7Bc%7D%7Bv%7D

由于c>v,故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都大于1。某种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越小。

光的传播方向:光从一种介质垂直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斜射时,传播方向改变。

光的传播速度: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速度一定发生变化;当光垂直界面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虽然不变,但光传播的速度发生变化。

光的折射中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当光从折射率小的介质斜射入折射率大的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折射率大的介质斜射入折射率小的介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2.全反射

(1)全反射

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光疏介质与光密介质是相对的。

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若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的现象。

临界角:刚好发生全反射,即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用字母C表示,光从介质射入空气(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与介质的折射率n的关系是%5Csin%20C%20%3D%5Cfrac%7B1%7D%7Bn%7D

全反射发生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发生全反射时,光全部返回原介质,入射光与反射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从能量角度来理解全反射: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同时折射光线强度减弱,能量减小,反射光线强度增强,能量增加,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折射光线强度减弱到零,反射光线的能量等于入射光线的能量。

不同色光的临界角:由于不同颜色(频率不同)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频率越大的光,折射率也越大,所以不同颜色的光由同一介质射向空气或真空时,频率越大的光的临界角越小,越易发生全反射。

(2)全反射棱镜

形状: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

【全反射棱镜的特点】

①光垂直于它的一个界面射入后,会在其内部发生全反射,与平面镜相比,它的反射率很高。

②反射面不必涂敷任何反光物质,反射时失真小。

全反射改变光路的几种情况

表1

(3)光导纤维

原理: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光由一端进入,在两层的界面上经过多次全反射,从另一端射出,光导纤维可以远距离传播光信号,光信号又可以转换成电信号,进而变为声音、图像。

构造:光导纤维是一种透明的玻璃纤维丝,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一百微米,如下图所示,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

光纤通信的优点是容量大、衰减小、抗干扰性强等。

光导纤维除应用于光纤通信外,还可应用于医学上的内窥镜等。

图2

【光导纤维的折射率】

设光导纤维的折射率为n,当入射角为%5Ctheta_1时,进入光导纤维的光线传到侧面恰好发生全反射,则有:%5Csin%20C%3D%5Cfrac%7B1%7D%7Bn%7D%2Cn%3D%5Cfrac%7B%5Csin%20%5Ctheta_1%7D%7B%5Csin%20%5Ctheta_2%7D%2CC%2B%5Ctheta_2%3D90%5E%7B%5Ccirc%7D,可以得到:%5Csin%20%5Ctheta_1%3D%5Csqrt%7Bn%5E2-1%7D

由下图可知,当%5Ctheta_1增大时,%5Ctheta_2增大,由光导纤维射向空气的光线的入射角θ减小,当%5Ctheta_1%3D90%5E%7B%5Ccirc%7D时,若%5Ctheta%3DC,则所有进入光导纤维中的光线都能发生全反射,解得n%3D%5Csqrt%7B2%7D

以上是光从光导纤维射向真空时得到的折射率,由于光导纤维包有外套,外套的折射率比真空的折射率大,因此折射率要比%5Csqrt%7B2%7D大些。

图3

【解决全反射问题的思路】

①确定光是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还是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②若光由介质进入空气(真空)时,则根据%5Csin%20C%3D%5Cfrac%7B1%7D%7Bn%7D确定临界角,看是否发生全反射。

③根据题设条件,画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临界光路”。

④运用几何关系、三角函数关系、反射定律等进行判断推理、运算及变换并进行动态分析或定量计算。


3.光的干涉

(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双缝干涉的装置示意图,有光源、单缝、双缝和光屏。

图4

单缝的作用: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也可用激光直接照射双缝。

双缝的作用:将一束光分成两束频率相同且振动情况完全一致的相干光。

光产生干涉的条件:两束光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靠“一分为二”的方法获得两个相干光源的。

【干涉图样】

单色光的干涉图样: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白光的干涉图样:中央条纹是白色的,两侧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各种色光都能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都在中央条纹处形成亮条纹,从而复合成白色条纹;两侧条纹间距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条纹不能完全重合,这样便形成了彩色干涉条纹)。

两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离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

【亮、暗条纹的判断】

如下图,设屏上的一点P到双缝的距离分别为r_1r_2,路程差%5CDelta%20r%3Dr_2-r_1

图5

①若满足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即%5CDelta%20r%3Dk%5Clambda(其中k=0,1,2,3,...),则出现亮条纹。k=0时,PS_1%3DPS_2,此时P点位于屏上的O处,为亮条纹,此处的条纹叫中央亮条纹或零级亮条纹。k为亮条纹的级次。

②若满足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即%5CDelta%20r%3D%5Cfrac%7B2k-1%7D%7B2%7D(其中k=1,2,3,...),则出现暗条纹。k为暗条纹的级次,从第1级暗条纹开始向两侧展开。

(2)薄膜干涉

原因:肥皂膜在重力作用下上薄下厚。光到达肥皂泡界面时,发生反射,这一束光在两个界面上发生了反射,这两个反射光频率相同频率,是两束相干光。从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就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若在白光照射下,则出现彩色干涉条纹。如下图

图6

【薄膜干涉的应用】

①增透膜: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表面常镀一层透光的薄膜,薄膜的上表面与玻璃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两束反射光相互抵消,反射光的能量减少,由于总能量守恒,透射光的能量必然得到增强。一般增透膜的厚度是光在薄膜介质中传播的波长的%5Cfrac%7B1%7D%7B4%7D,即d%3D%5Cfrac%7B1%7D%7B4%7D%5Clambda

②用干涉法检查平面:被检查平面与标准样板平面之间形成了一个楔形的空气薄膜,用单色光照射时,入射光从空气薄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形成干涉条纹。被检查平面若是平的,空气薄膜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干涉条纹平行;若被检查表面某些地方不平,那里的空气薄膜产生的干涉条纹将发生弯曲。


4.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1)实验原理

如下图所示,两缝之间的距离为d,每个狭缝都很窄,宽度可以忽略。

图7

两缝S_1S_2的连线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为P_0,双缝到屏的距离OP_0%EF%BC%9Dl。则相邻两个亮条纹或暗条纹的中心间距:%5CDelta%20x%3D%5Cfrac%7Bl%7D%7Bd%7D%5Clambda

若已知双缝间距,再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l和条纹间距%5CDelta%20x,就可以求得光波的波长。

(2)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即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等。

(3)实验步骤

①将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下图所示。

图8

②接好光源,打开开关,使灯丝正常发光。

③调节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灯丝发出的光能沿轴线到达光屏。

④安装双缝和单缝,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使双缝与单缝的缝平行,两者间距5~10 cm,这时可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

⑤在单缝和光源间放上滤光片,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

(4)数据处理

①安装测量头,调节至可清晰观察到干涉条纹。

②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条亮条纹的中心,记下手轮上的读数a_1,将该条纹记为第1条亮纹;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移动至另一亮条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a_2,将该条纹记为第n条亮纹,则相邻两亮条纹间距%5CDelta%20x%3D%5Cfrac%7B%7Ca_2-a_1%7C%7D%7Bn-1%7D

③用刻度尺测量双缝到光屏间的距离l(d是已知的)。

④重复测量、计算,求出波长的平均值。

(5)误差分析

①光波的波长很小,%5CDelta%20xl的测量对波长%5Clambda的影响很大。

②在测量l时,一般用毫米刻度尺;而测AAA时,用千分尺且采用“累积法”。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注意事项

①双缝干涉仪是比较精密的仪器,应轻拿轻放,不要随便拆解遮光筒、测量头等元件。

②滤光片、单缝、双缝、目镜等如有灰尘,应用擦镜纸轻轻擦去。

③安装时,注意调节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的中心均在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并使单缝、双缝平行且竖直,间距大约5~10 cm。

④调节的基本依据是:照在像屏上的光很弱.主要原因是灯丝与单缝、双缝、测量头与遮光筒不共轴线所致.干涉条纹不清晰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单缝与双缝不平行。

⑤测量头在使用时应使中心刻线对应着亮(暗)条纹的中心。

⑥光源灯丝最好为线状灯丝,并与单缝平行靠近。


5.光的衍射

(1)光的衍射

用单色平行光照射狭缝,当缝很窄时,光没有沿直线传播,它绕过了缝的边缘,传播到了相当宽的地方。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致使影的轮廓模糊不清,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在障碍物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的时候,衍射现象十分明显。

【单缝衍射】

单色光通过狭缝时,在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中央为亮条纹.中央条纹最宽最亮,两侧的亮条纹逐渐变暗变窄;通过狭缝时,在屏上出现彩色条纹,中央为白色条纹。

波长一定时,单缝窄的中央条纹宽,各条纹间距大(如下图);单缝不变时,光波波长大的中央条纹宽,条纹间距大。

图9

【圆孔衍射】

光通过小孔(孔很小)时,在光屏上出现中央是大且亮的圆形亮斑,周围分布着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如图10(a)所示。

图10

若在单色光(如激光)传播途中放一个较小的圆形障碍物,会发现在影的中心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衍射图样如图10(b)所示。。

(2)中央是亮斑,圆板阴影的边缘是模糊的,在阴影外还有不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圆环。

(2)衍射光栅

构成:由许多等宽的狭缝等距离地排列起来形成的光学元件。

增加狭缝的个数,衍射条纹的宽度变窄,亮度增加。

(3)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有明暗相间的条纹,条纹都是光波叠加时加强或减弱的结果。

②都是波特有的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波。

【不同点】

产生条件不同:单缝衍射要求狭缝足够小;双缝干涉要求频率相同的两列光相遇叠加。

图样不同:对于单缝衍射图样,中央为最宽最亮的亮条纹,两侧亮条纹变暗变窄;对于双缝干涉图样,图样是亮度相同的条纹。

6.光的偏振、激光

(1)光的偏振

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这种光是“自然光”。

偏振光: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沿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振动,这种光叫做偏振光。

偏振片:由特定的材料制成,每个偏振片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只有沿着这个方向振动的光波才能顺利通过偏振片,这个方向叫做“透振方向”。

偏振现象的应用:照相机镜头前的偏振滤光片、电子表的液晶显示、立体电影、车灯眩光的消除等。

(2)激光

表2

【全息照相】

①普通照相技术所记录的只是光波的强弱信息,而全息照相技术还可以记录光波的相位信息。

②原理:全息照片的拍摄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本章思维导图

图11 思维导图




光(选修一第四章,总结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