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普||人为什么有羞耻感?我为什么羞耻感低?

2023-05-03 14:35 作者:布蜀黍2333  | 我要投稿

是的,这又是一个新的系列。

科普文学。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常见的现象。

这个系列创作起来,可就快多了!

多亏了我的好朋友,ChatGPT!

欢迎后台留言,其他想让我做科普的内容!

第一篇,羞耻感!


 

 

生理原因,羞耻感的产生

当人类面对可能引起他人评价或反应时,羞耻感往往是一个自然的反应。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羞耻感涉及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包括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皮层、扣带回前置区和杏仁核等区域。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皮层的一部分,它涉及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扣带回皮层和扣带回前置区是负责行为控制和决策制定的区域。而杏仁核则被认为是情感和情绪记忆的关键区域。

羞耻感可能涉及到这些大脑区域的相互作用。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外表或想法可能会遭到他人不良评价或反应时,这些大脑区域可能会被激活,导致情绪反应的出现。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包括自我贬低、情感压抑和逃避行为等。

此外,生理学研究还表明,羞耻感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分别负责身体的应激和平衡反应。当人们感到羞耻时,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会被激活,导致心率加速、呼吸变浅等生理反应的出现。


 


 

心理学角度,社会化的心理体验

羞耻感是一种心理体验,通常与自我价值感降低、尴尬感和恐惧感等情绪一起出现。这种情绪体验可能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因素。

首先,羞耻感可能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体验。从年幼时期开始,我们在社交互动中逐渐学会了什么行为会受到群体的认可,什么行为会受到排斥和惩罚。当我们违反社会规范时,羞耻感提醒我们可能会受到否定或惩罚。因此,羞耻感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们适应社会的期望和标准

其次,羞耻感可能与自我形象有关。当我们感到自己的形象或行为可能受到他人的不良评价时,羞耻感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自我形象。这种保护机制可以防止我们做出可能损害我们形象的决策,以及降低对我们形象的威胁感。

第三,羞耻感可能与心理防御机制有关。当我们面临一些令人尴尬或难堪的情境时,羞耻感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帮助我们减轻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通过感受羞耻,我们可以将不良情绪转化为自我反省和改善的动力,从而提高自我形象和自尊。

综上,羞耻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多种心理因素,包括社会化学习、自我形象、心理防御机制、性别、文化和社会角色等。


 


羞耻感和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

在某些文化中,身体或性方面的话题被视为禁忌,因此会引起更强烈的羞耻感。例如,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中,性话题被视为禁忌,谈论它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适当的行为。因此,当在这些文化中谈论性话题时,人们可能会感到羞耻。

在一些群体中,特定行为或观点被视为不符合群体期望或标准,这也会引起羞耻感。例如,在一些青少年社交圈子中,穿着不合群或不流行的衣服可能会引起羞耻感。在这种情况下,羞耻感是由社会规范和标准产生的,可能是为了获得所属群体的认可和接受。

一些社会因素也可能影响羞耻感的表现和表达方式。在一些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容易感到羞耻,也更难以表达或处理羞耻感。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中,个人的行为可能受到家庭和社区的强烈监管,个人的决策权和自由度较小,这可能会导致个人更容易感到羞耻和尴尬。


 

我为什么羞耻感低?

这一部分就不是AI帮我能写的了,我只能自己写。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说我羞耻感低,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羞耻感低,反而我有很强的道德感,强道德感就会带来强羞耻感。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和大众所羞耻的内容并不太一样。

就比如,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面可以好不羞耻地谈“性”,我可以和女性朋友谈论月经、生理期等话题,我可以在商场或者超市遇到卫生巾、避孕套和女性内衣的时候不用刻意回避,把它们看做普通商品。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见过了各种文化,拓展了我的认知,并且包容和接纳各种的价值观。

当一个人禁锢在一个险隘的认知体系中的时候,这个固定的文化和社会角色,会强制带给行为主体一个不突破这个认知体系文化的“羞耻感”。

而随着我走过的地方变多,随着我认识的朋友变多,我就逃离了自己青少年时期成长的生活环境的束缚,走向了一个更多样化的世界。合法且不损害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就慢慢就没有羞耻感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不会期待自己是“合群”的,不会害怕自己被其他人的眼光judge,这源自于我有很强的自我人格认可。

很多人其实并不能理解和认可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兴趣、自己做得决定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来自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被教育”的,被告知我们应该做什么,被告知我们哪些是不能做的。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这种“教育束缚”,并不是要压抑和打压我们,而是处于一种保护和希望的目的。

比如,告诉我们不应该偷东西,那是因为偷东西会被抓起来,就算不被抓起来也会败坏自己的名声。被告知不能喝生水凉水,是因为喝凉水容易拉肚子,之类的。

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所见到的,我们所感受的,会和父母带给我们的“教育束缚”有所不同

以喝凉水为例,只有中国、韩国等地区的广泛习惯是喝热水,喝热水确实有益于消化和保持身体温暖,有益于确保水中没有可被加热杀死的细菌。

但是,喝热水也有不方便的地方,热水需要随身携带保温杯,保温杯的有效使用体积很小,远不如喝凉水可以随时随地买水或者接水方便。

而在日本、新加坡、以及广大的欧美地区,大家都是喝凉水的,在完全认知了别人的生活习惯之后,能不能喝热水,就从一个“不可选选项”,变成了一个“可选选项”。

当然,我出国之前就一直喝凉水,大一的时候还是冬天喝热水的,从大二开始基本就再也不喝热水了。

这一方面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包容接纳,另一方面是,我不再听父母的“忠告”,而是选择自己去判断一些事情能不能做。

对于每个人来说,成长和成熟,就是一个独立思考和认知重塑的过程,摆脱原生家庭原生环境带给自己的思维定式,用独立思考去确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必经之路。

在我逐步认知到自己的情绪和喜好之后,我就可以完全为了“讨好自己”而不是“讨好别人”去做一些事情,在我认为某些事情是“讨好自己”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有羞耻感了。

当然,我也有高道德感和高羞耻感,比如不去对其他人“评头论足”,不去言语攻击他人,与他人的相处交往中“真诚不妄语”,努力协调取悦自己和照顾好身边其他人情绪的平衡。


 


羞耻感是好事还是坏事?

通常来说,羞耻感是好事。

羞耻感可以让我们的行为更合群更安全,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可以让我们避开潜在的危险。

道德感也和羞耻感脱离不了关系,而道德感是维持一个社会平稳和谐运营的根基。

但是羞耻感不总是好事。

比如,在一个封闭的小县城中,学习和进步是一件非常有羞耻感的事情。

学习和进步代表着,“不合群”的行为,代表着对身边其他人的“瞧不起”和“看不惯”,往往会引发周围人的“鄙夷”。

这种阻碍人进步的“羞耻感”就不是一种好事情

在社交中,过度的羞耻感也会带来紧张和焦虑,这种社交焦虑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社交能力和交际圈,甚至导致社交孤立。

过度的羞耻感可能会导致个人对自己的形象和能力过于悲观和负面评价,甚至贬低自己。这种自尊心过低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健康和自我实现,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羞耻感也可能会被滥用或激化,成为权力支配和社会压迫的工具。

在一些家庭中,家庭暴力可能会被用来施加权力和控制他人,并在受害者中间激化羞耻感。例如,当受害者不遵守施暴者的要求时,施暴者可能会通过侮辱、威胁和羞耻化来控制他们。

在一些社会和文化中,性骚扰和性侵犯可能会被用来施加权力和控制受害者,并激化受害者的羞耻感。例如,在性侵犯案件中,受害者可能会感到自己是被羞耻的对象,而不是侵犯者的行为是不道德和违法的。

而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摆脱自己的羞耻感,并且清楚应该谴责的对象是“施害者”,而不是“被害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稳定和公正。


 

羞耻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可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它在个人行为、社交交流、道德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羞耻感有其好的一面,但过度的羞耻感可能会导致一些消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被滥用或激化成为权力支配和社会压迫的工具。

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和处理自己羞耻感时,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的情况和文化背景,促进其积极的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让羞耻感成为约束自己行为让自己持续进步的工具,而不是禁锢自己的想法和助长“施害者”的工具。


科普||人为什么有羞耻感?我为什么羞耻感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