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花家事正册·孟春纪】001-02国人暴动

2022-08-28 15:29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种花家事正册·孟春纪-001-02-国人暴动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之什·荡》】

0、绪论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业余阿卜祝山嵓。上回书说到周厉王的厉始革典,讲到周厉王为了走出财政困境,开始推行革典新政,主要是两点:一是推行山泽专利制度;二是大力培养忠于自己的新兴贵族。此次革典虽然获得了成效,但却同时触动了旧贵族与国人们的利益,招致了强烈不满。

而周厉王不仅不反思,反而变本加厉,悍然借用巫法迫害那些不满革典的国人,致使国人道路以目,再不敢议论革典新政。但此掩耳盗铃之举,并没有消弭国人们的怨怼,反而因为冤狱丛生使国人愈加愤恨。而正在蛰伏的旧贵族们也从中看到了机会!此时看似重回平静的宗周,实际上却早已暗流涌动。

1、国人暴动概述

(1)防民之口

周厉王见新政奏(zou4)效,不仅给周王室带来了充足的资金,还使得周国军事实力大增,政治地位大涨。更重要的是再也不会听到国人的抱怨。一切似(si4)乎都是那样的和谐与美好。然后周厉王就向周公召公这些当初极力反对新政的官员炫耀政绩。但召公却给厉王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言道:“民不堪命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2)厉王奔彘

周厉王不悦,但只当是群臣嘴硬。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新政问题,以及时解决。果然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周厉王的倒行逆施,终于招致了镐京城的国人暴动。愤怒的国人在共和元年(即元始前841年)突然爆发,众人联手围击王宫,而事发突然,且贵族也在暗中掣肘,以致于周厉王无力抵抗,只得仓皇逃窜,最后狼狈出奔到彘地方止。就这样,堂堂大周天子,煌煌天下共主,竟然如丧家之犬一般,被自己京畿的国人无情撵走,此时的西周似乎末日已临。

(3)太子遇险

但周厉王出逃之时,由于惊慌失措,竟将年幼的太子靖落在了宫禁险地。幸得召公闻讯及时出手,暗中设法将太子带出重围,藏在自己家中保护。但可惜风声不慎走漏,没能抓住周厉王泄愤的百姓立刻又围住了召公的府邸,要召公交出太子,否则就要攻进府邸,玉石俱焚。召公知道此时的国人已经失去理智,毕竟攻破周王宫已经是重罪,也不差再破一座上卿府泄愤。而恰好此时召公有一幼子与太子年龄样貌均相仿,且太子常年养于深宫,见者不多,国人难以辨别。

(4)痛失亲子

于是召公权衡再三,长叹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然后强忍悲痛,给自己的儿子换上太子的衣服,将其冒充成太子交给了乱民。之后此子惨被百姓围杀泄愤,局势这才有所缓和。直到周边诸侯闻讯赶来平乱,这场暴动才逐渐平息。而召公之子的牺牲,为周王室保住了希望之光,也为后来的宣王中兴与西周延祚换来了一丝生机。

2、国人暴动与厉王纪年

(1)文献分歧

厉始革典、国人暴动以及共和行政等历史事件可参考古文献——史记、国语与竹书纪年。不过史记与今本《竹书纪年》在某些问题上分歧较大。例如周厉王是否真得执政了三十七年?史记认为周厉王执政三十七年时,国人暴动;而竹书纪年则认为周厉王执政十二年时就国人暴动了。至于国语则没有纪年,只是明确国人暴动是发生在国人道路以目后的第三年。

【可参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语卷一·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与《今本竹书纪年·厉王》】

(2)幼子之谜

而关于这一点,可能有小伙伴在读到“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时就发现了华点——即周厉王的生育能力是不是有问题,毕竟当王三十七年,就只生了一个幼太子靖,这也太离谱了。

不少学者都曾为此提出假说,比如有人认为是国人暴动时,厉王虽然逃脱,但年长的儿子没跑掉被杀了,只剩幼子靖人小好藏,才得以让召公带走保护。

再或者有人认为,厉王是可以娇妻无数,但现任皇后只有一个,而依周礼,正宫嫡出的哪怕比庶出的年纪都小,也依然是太子优先人选,因此此时不一定是厉王只有一个儿子,而是正宫嫡出只有这一个。

(3)执政时间

不过不少学者是将此事归结为周厉王是否真的执政三十七年这个问题上。他们认为历史上周厉王的执政时间可能远远少于史记记录的三十七年。也就是说国人暴动时厉王其实还年轻,因此太子岁数并不大,理由大致如下:

首先,周厉王执政37年,周宣王执政46年,再加14年共和。父子俩竟然干了97年,快一百年了;而西周整整12任君主一共才干了两百多年,等于说另外十王加一块儿才执政了一百多年,这让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们情何以堪。

其次,如果太史公对周厉王执政三十七年的这个观点很有信心,握有很明确的实证文献,那其完全可以将诸侯十二年表开端再提前三十七年。即使某几国的这一段历史有空缺,也不会影响其制表,例如此表开端时,郑国甚至都还没有建国,但制表时也只是空缺即可,并不会因此而推迟整个年表开端。另外年表中的添头吴国,在年表开端后足足两百多年的史料皆不详,但同样只是空缺而已,并不影响制表开端。

再次,《今本竹书纪年》中明确记载周厉王只实际执政十二年。加上十四年彘地休假,也就不过二十六年而已。当然,《今本竹书纪年》有真伪程度的问题,不过其依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众说纷纭

而关于周厉王究竟执政了多少年的问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假说,但却均无实锤,例如:    有学者假说周厉王的确执政了三十七年,但其中包含了共和十四年,也就是其实际执政23年;也有学者提出周厉王应该没有执政三十七年,认为可能是太史公查阅古籍时,由于古籍破损,而误将“十七”看成“卅七”。也就是实际执政17年;还有认为应该直接按照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即实际执政12年。

不过由于上述假说到目前为止,均没有确凿论据支撑,因此目前的主流观点依然是遵照太史公的记录,即,周厉王执政三十七年时国人暴动,之后厉王出奔,执政结束。

3、国人暴动与共和元年

(1)共和之谜

另外目前关于国人暴动的时间还有一个争议点,而且在这个争议上,主流观点是与太史公的记录完全相左,就是国人暴动时间与共和元年是否是同一年?也就是说,国人暴动是否是发生在共和元年(也就是元始前841年)?

以太史公为代表的古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国人暴动时间是比共和元年早一年;不过目前的史学界主流观点是认为国人暴动时间与共和元年是在同一年。

(2)传统观点

         首先,关于古代主流观点认为国人暴动时间比共和元年早一年的论断。可由传统历史资料确定。

①比如《史记》。

——根据《史记卷三十二·齐太  公世家第二》记载: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再如《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记载: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而参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年表首栏,即共和元年一栏明确对应的是晋靖侯十八年。即晋靖侯十七年国人暴动,晋靖侯十八年为共和元年。

         ②再比如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上将此事整理归纳为:“三十有七年,国人叛,王出居彘。”“三十有八年,春,王在彘,召公周公行政,号共和。”

③甚至就连史记的一生之敌,《竹书纪年》,在国人暴动与共和元年关系的这个问题上,也与史记观点一致,即认为国人暴动时间比共和元年早一年。

【山注:《今本竹书纪年》中认为周厉王执政十二年就爆发了国人暴动,故周厉王十三年即共和元年。——“十二年,王亡奔彘。”“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3)现代观点

不过近现代的历史学家却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周厉王三十七年国人暴动,当年共和行政,当年改元共和,即国人暴动发生时间与共和元年以及周厉王三十七年都是同一年,即元始前841年。

目前大多数的现当代历史书籍都遵循这一观点。以“九五”立项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为例,此成果虽有颇多争议,但可以基本代表上个世纪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成果关于“共和元年”明确表述为“共和当年改元”。即周厉王三十七年就是元始前841年,这一年发生国人暴动,当年平息,当年共和行政,当年改元共和,即共和元年。

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虽然倾向于国人暴动发生在共和元年前一年的这个传统观点。但依然服从目前主流观点中共和“当年改元”这个论断。也因此在整个共和纪年系列中,我将国人暴动列为第一件家事。

4、山说嵓语

好了,国人暴动的故事就暂告一段落,周厉王被赶出了镐京城,那之后的贵族和国人将会如何收场呢?请看下一件种花家事——共和行政!

上个视频我用的是AI配音,结果上传之后有小伙伴发消息反映,说视频营销号味太重,望我能改进一二!我思考了一下,当时之所以使用AI配音,主要是有三点考虑:一则,我声音并不动听,不能为视频加分;二则,担心周围人会通过声音认出我,然后进行惨无人道社死处刑;三则,配音需要加购麦克风等外置设备,而我做视频只是一次突发奇想后的小实践,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放弃,因此并不想增添太多的沉没成本。

但既然有小伙伴前来提醒,并且之后,再看视频,我也逐渐感觉到,似乎的确有点营销号的味道,因此,权衡再三,就一咬牙,一跺脚,一狠心,然后大手一挥!万万没想到一套普普通通的外置设备竟然就花了我三十多块。果然是,up穷三代,视频毁一生!怪不得,纵然是那些“六级尽头谁为峰,一见百大道成空”的百大级up主们,也一样要在视频末尾卑微求币。

足足三十多块呀,这次大出血之后,我都不知道要白漂多少视频才能回本!这一行的水实在太深了!算了,不提伤心事了,我们要多向前看,我决定之后的视频就自己配音了,至于之前的视频,等我忙完后,再考虑重修一版。

另外,本节文案,稍后会放到视频对应的笔记区中,有兴趣的话可以前往查阅,小伙伴们,我们下节再见!

5、附录

(1)国语卷一·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2)国语卷一·周语上·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

(3)诗经·大雅·荡之什·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4)今本竹书纪年·厉王

厉王名胡。

元年戊申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宫。命卿士荣夷公落。楚人来献龟贝。

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齐献公山薨。

六年,楚子廷卒。

八年,初监谤。芮良夫戒百官于朝。

十一年,西戎入于犬丘。

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十四年,玁狁侵宗周西鄙。召穆公帅师追荆蛮,至于洛。

十六年,蔡武侯薨。楚子勇卒。

十九年,曹夷伯薨。

二十二年,大旱。陈幽公薨。

二十三年,大旱。宋僖公薨。

二十四年,大旱。杞武公薨。

二十五年,大旱。楚子严卒。

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

大旱既久,庐舍俱焚,会汾王崩,卜于大阳,兆曰厉王为祟。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归国。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

【种花家事正册·孟春纪】001-02国人暴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