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准答案 | 建设性语文试卷
2020年初中学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原创于 2019.9.20)
一、书写(3分)规规矩矩写字,踏踏实实做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一) 雅舍(代序) 梁实秋(10分)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1.(1)pēn tì____▲____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1.(2)bān lán____▲____,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2.▲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注:《雅舍》(代序)是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首篇,写于1940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梁实秋随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1939年秋,梁实秋与吴景超夫妇在重庆北碚(bèi)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此蛰居七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
1.按拼音写出下面两个词语:(2分)
(1)pēn tì____▲____ (2)bān lán____▲____
2.填入文中▲内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朦朦 B.濛濛 C.蒙蒙 D.曚曚
3.“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闲情偶寄》是清代金华人____▲____的养生学经典著作。(2分)
4.作者梁实秋身居陋室,却不以为苦。作者以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战胜了苦难的日子。中国有不少古仁人和作者有同样的情感。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你比较感兴趣的人物,结合他的诗词或文章,谈谈你对这种人物的看法。(4分)
A.刘禹锡 B.苏轼
C.刘克庄 D.(其他)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知识 沈从文(15分)
1 哲学硕士张六吉,一个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家中那份财产能够由他一手支配时,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看了几个月上海北京报纸,把这个青年人的心完全弄乱了。他觉得在小城里蹲下毫无意义,因此弄了一笔钱,离开了家乡。照当时的流行口语说来,这个人是“觉悟”了的分子,人已觉悟,预备到广大的世界来奋斗的。
2 他出外目的既在寻求知识,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当真也就很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一点。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校里,得了他那个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题目就证明了他对于人生问题这方面知识的深邃。他的学问的成就,多亏得是那大学校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那是个世界知名的老博士。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
3 他同许多人一样,出了学校回国来无法插进社会。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给社会,一时节却找不着相当事业。为人纵好,社会一切注重在习惯,可不要你那么一个好人。
4 他心想:没有机会留在大都市里,不妨事,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去看看吧。那野蛮家乡,正因为在他印象中的确十分野蛮,平时他深怕提起,也从不梦想到有一天会再回转那个家乡。但如今却准备下乡了。
5 忧郁。他担心回到家乡去无法生活。他以为一面是一群毫无教育的乡下人,一面是他自己。要说话,无人了解,有意见,无人来倾听这个意见。这自然不成。
6 他觉得孤独。一个人自觉知识过于丰富超过一切时,自然极容易陷于这种孤独里。他想起尼采聊以自慰。离家乡越近时,他的“超人”的感觉也越浓厚。
7 离家乡三天晚上,到了一个山坳里,见一坝山田中有个老农夫在那里锄草,天气既热,十分疲累,大路旁树荫下却躺了个青年男子,从从容容在那儿睡觉。他便休息下来,同那老农攀谈:
8 “天气热,你这个人年纪一大把了,怎不休息休息?”
9 “要吃的,无办法,热也不碍事!”
10 “你怎不要那小伙子帮一手,却尽他躺在树荫下睡觉,是什么意思?”
11 那老的仍然同先前一模一样的,从从容容的说道:“他不是睡觉。他死了。先前一会儿被烙铁头毒蛇咬死了。”
12 他吓了一大跳,过细看看身边躺下这一个,那小子鼻端上正有个很大麻苍蝇。果然人已死掉了。赶忙问:“这是谁?”
13 老农夫神气依然很平静,很从容,用手抹了抹额上汗水,走过树荫下来吸烟。“他是我的儿子。”说时一面捞了一手,把苍蝇逮住了,摘下一张桐木叶,盖到死者脸上去。
14 “是你的儿子!你说的是当真?儿子死了你不哭,你这个老古怪!……”他心想着,可不曾说出口来。
15 但那点神气却被老农夫看到了,像自言自语,又像同城里那一个说话的神气。
16 “世界上那有不死的人?天地旱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
17 他眼看到老农夫的样子,要再说几句话也说不出口,老农夫却又下田赶他的活去了。
18 他临走时,在田中的那一个见他已上了路,就说:
19 “大爷,大爷,你过前面砦子,注意一下,第三家门前有个土坪坝,就是我的家。我姓刘,名叫老刘,见我老婆请就便告她一声,说东福死了,送饭时送一个人的饭。”
20 他心想:“你这老古怪不慈爱的老糊涂人!儿子被蛇咬死了,竟像看水鸭子打架,事不干己,满不在乎,还有心吃中饭,还吝啬另一个人的中饭!”
21 到周家大砦时,在一个空坪坝里,果然看到两个妇人正在一付磨石旁磨碎豆子。他问两个妇人,刘家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妇人同时开口皆说自己便是刘家人,且询问有什么事情找刘家人。
22 “我并无别的事情,只是来传个话儿。”他说得那么从容,因为他记起那个家主在意外不幸中的神气。接着他大声说道,“你们家中的儿子被蛇咬死了!”
23 他看看两个妇人又说下去:“那小伙子被蛇咬后死在大路旁。你们当家的要我捎个信来……”
24 两个妇人听完了这消息时,颜色不变,神气自如,表示已知道了这件事情,轻轻的答应了一声“哦”字。仍然不离开那磨石,还是把泡在木桶里的豆子,一瓢一瓢送进石孔里去,慢慢的转动那磨石。
25 那份从容使传话的十分不平。他说:“这是怎么的?你们不懂我说的话?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去看看,是不是当真有个人死在那里!”
26 年纪老些的妇人说:“怎不明不白?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不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件真事!”
27 “你不伤心,这件事对于你一定——”
28 “我伤什么心?天地旱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死了不就完了?人死了,我就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
29 那老年妇人进家里去给客人倒水喝去了,他就问那个比较年轻的妇人,死者是他什么人。
30 “他是我的兄弟,我是她的姐姐。”
31 “你是他的姐姐?两个老的,人老心很可不用提了。同气连枝的姊弟也不伤心?”
32 “我为什么伤心?我问你……”
33 “你为什么不伤心?我问你。”
34 “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在习惯上,就被称为兄弟了。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
35 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二十来岁的乡下人,女的问那男子说:“秋生秋生,你冬福哥哥被蛇咬死了,就是这个先生说的。”
36 那小子望了望张六吉:“是真的假的?”
37 “真的!”
38 “那真糟,家里还有多少事应当作,就不小心给一条蛇咬死!”
39 张六吉以为这一家人都古怪得不大近人情,只这后生还稍稍有点人性。且看看后生神气很惨,以为一定非常伤心了,一点同情在心上滋长了。
40 “你难受,是不是?”
41 “他死了我很难受。”
42 “怎么样?你有点……”
43 屋后草积下有母鸡生蛋,生蛋后带了惊讶神气,咯大咯只是叫,飞上了草积。那较年轻的妇人,拖围裙擦手赶过屋后取热鸡蛋去了。
44 后生家望望陌生人,似乎看出一点什么,取得了陌生人的信托,就悄悄的说:
45 “他不能这时就死,他得在家里作事,我才能够到……我那糊涂哥哥死了,不小心,把我们的计划完全打破了。……”他且说明这件事原是两人早已约好了的。
46 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那不用问,反正这件事情使张六吉听到真吃了一大惊。乡下人那么诚实,毫不含糊,他不能不相信那乡下人说的话。他心想:“这是真的假的?”同先前在田里所见一样,只需再稍稍注意,就明白一切全是真事了!
47 ……
48 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他第一件事是写给他那博学多闻的先生说:
4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第二件事是把所有书籍全烧掉了。
51 他就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不多久,且把所有土地分给了做田人。有一天,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那儿去,别人都不知道。
52也许什么地方忽然多了那么两个人,同样在挨饿,受寒,叫作土匪也成,叫作疯子也成,被一群人追着赶着各处都跑到了,还是活着。
53也许一到那里,便倒下死了。反正像老刘说的,死的就尽他死了,活的还是要好好的活。只要能够活下去,这个人大约总会好好的活下去的。
[选自《边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注:《知识》一文发表于1934年,是沈从文的创作成熟期。当时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渴望有所作为,挽救国家,但发现自己学成后与社会格格不入,受到排斥游离于社会边缘。
5.第43段画横线句“屋后草积下有母鸡生蛋,生蛋后带了惊讶神气,咯大咯只是叫,飞上了草积”。在张六吉与后生秋生对话时,作者突然把写作镜头转向一个十分突兀的角色——鸡,这真的有道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这个人大约总会好好的活下去的”。既然说“大约”,为什么又说“总会”?这不是互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以下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6分):
(1)如果你是张六吉,在回到家乡后,你会给那位“博学多闻”的先生一封怎样的信呢?请用符合当时语境的语言回答。
(2)如果有一台空间穿越机,你穿越到了张六吉的故事。你最想对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提问?请写出你的问题及提问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阅读(10分)
(一)放言五首 并序 白居易(4分)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注]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贫贱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8.白居易在写这五首《放言》时用许多形象的讲道理的方式,蕴含了哲理,同时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文谈谈你对这些组诗的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草堂·诗魂(6分)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是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同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9.联系《唐诗三百首》,结合以上文章,请对杜甫这一人物进行综合评价。要求:(6分)
(1)至少提到两联杜甫的诗作。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在你的答案中出现大量原文的内容。
(3)字数在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0.请对下列加粗词进行解释。(4分)
(1)有几汗牛塞屋 汗牛:____▲____
(2)弃者无论焉非 无论:____▲____
11.古代的文章没有标点,加上标点后再翻译会省力得多。请翻译文中第三段划横线的句子。(4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课上,老师有时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一篇文章。那么你是否能当一回“老师”,完成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50分)
13.(50分)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选自周容《小港渡者》]
周容的这一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根据这则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要求:
(1)再提醒一遍: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在你的答案中出现大量的套作现象。
(2)你可以写一则你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就这个问题针砭时弊,或向上级提出建议。你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来阐明文中的道理。你亦可化身为周容,将自己的感悟和周容同呼吸共命运……
(3)不得透露你所在的班级、学校名称、地名等个人身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