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带你赏国宝——一个简单的科普系列第三季2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 二级文物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斫,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传说雷威常在北风呼啸的大雪天,喝醉酒跑到深山老林,在狂风震树之时,听树的发声而选良材 。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落霞式,通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 。

清道光(1821—1850年)时,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定敏亲王载铨收藏。
八国联军入侵后,此琴流落民间,后为清末民初琴学泰斗、古琴学家杨宗稷重金收购。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杨宗稷去世。去世前,在学生虞和卿的介绍下,他的一批藏琴被转到了徐桴手中,其中就包括杨宗稷的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1949年,徐桴去了台湾,收藏的21张古琴留在了家乡,后来因故只剩下14张,被后人捐到镇海文化馆,其中包括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包括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
2010年11月19日,14位来自中国海内外的古琴大师用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等乐器奏响唐乐。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又是九疑山人杨宗稷“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的雷公琴。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是皇室大婚的嫁妆,是皇室流入民间的佳品。
“彩凤鸣岐”原文出自《国语·周语》:“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三君注 :“鸑鷟,凤之别名 [2] 。”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3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际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而乐是为了求“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的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的推行,是为了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目的。而从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看,可见其制作形制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