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筋结】——问:老师,到底「用意不用力」怎样才能练出来?

2023-04-06 06:45 作者:南宫大象  | 我要投稿

筋结

(问一)

问:老师,到底「用意不用力」怎样才能练出来?

答: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筋骨拔筋」,一般的低头族甚至长期坐卧姿不正确的朋友,一段蕴育的时间过后都会因为脊椎侧弯所带来病痛而深受困扰。

譬如,压迫胸椎、颈椎,直接肩膀酸痛,外而经络内而脏腑甚至本身也会胸膈郁痛、嗳酸、呕吐等不适感;压迫到腰椎、直接就是腰痛酸软无力,在男生甚至会引起前列腺等方面疾患。总的来说,就是脊椎两旁大筋因为脊椎的侧弯角度而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中医的专有名词就是「筋结」、「筋聚」,治疗手法当然就是端正骨架,所谓「正骨拨筋」。

在太极拳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功法就是「撑骨拔筋」,要求脊柱与重心脚必须与地面成一垂直角度。随着地心引力的作用,人身体骨架最容易弯曲的地方当然就是脊柱与手、脚相连结处的大关节所在。

太极拳之所以可以起到「正骨」的作用,不是因为练习拳架的关系,如果因为不正确的方法去走拳架,练习愈多、练习愈久反而直接压坏掉膝盖,因为受力不平均,支脚的受力渐渐让胯、让腰压迫在单面受力的一只脚上,所以有人说:不正确的练法比不练更糟糕!

「无极站椿」必须掌心握环跳穴,以后同时手肘向后、尾荐骨往前、往上,形成「腰腿打直」的状态,就是「单重」的练习方法。这个时候,含得住尾荐骨、肚子往后拉,感觉「命门、长强」两头的大筋持续能够拉到、放松。请注意,是两头匀衡的受力,不是一头重、一头轻,是「用意不用力」。讲到这里,就显得「丹田呼吸」的重要性了,必须要练到绵密细长,每一个关窍都像是针头般那么小,而气息就是一条针线、细细的穿过,这时候就是「真意」、「真息」了。

掌握不到「火候」,以后在练习当中常常会因为呼吸太过用力有「气逆」的现象发生,经常性头重、头昏、呕吐等不适现象;经年累月就会是中风、瘫痪的高发生危险群。

原因无他,基本功的不扎稳,如果能够一次站椿四十分钟以上,慢慢可以增加练习时间,表示方法是正确而且体适能在持续的进步当中。

如果因为不适而有站不下去的现象,应当多请益,避免惨剧发生!

阴囊两傍谓之「裆」,练习无极站𢰦的时候,两裆盈实饱满却是空空如也,以后练山字椿、川字𢰦、插肋椿的时候,大椎、夹脊、命门这些脊柱与手脚相连接的大关键所在都会有这种盈实饱满却是轻盈空虚的感觉,主要原因是因为你专心-致的守窍,让气血挹注在这些大血管、大神经丛𣾀聚所在,不断地活化是主要原因。

许多人把瑜珈或是暖身的拉筋练彻底了就认为是太极拳的「松」,其实不然!

拉筋是各类运动暖身前必备的动作,太极拳必须要经过「站椿」强化筋骨的质量,骨髓密度增加了、大筋的强韌度增强了,于是筋骨内撑的能力越来越强,就是由「筋骨内撑」所产生的劲,就是「掤」劲。

「劲」与「力」明显界定,就在于学者是否有真师指引明路与及本身的资质与及用功程度。

(问二)

问:请教老师,什么是「以指领身」?

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引述郑师爷曾经讲过的几句话:

「太极拳好像是拿起一把系着绳索的扫帚」。

「太极拳就像一个系有绳索的布娃娃」。

「走太极拳好像拉紧头发的感觉」。

从这几句话,是不是「顶头悬」的意思,以后必须要配合「转胯」,才能真正磨转心不转。

「磨转心不转」,这个心不是指人体的心脏所在,而是「轴心」的意思,你要真的练到有转轴的能力,当然「一动无有无动、一静无有一静」。

自然而然就会符合了「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

小学时代学习孙氏内家拳,所学九十九式太极拳就是「以指领身」,因为孙氏内家拳是以形意、八卦为主,理解的部分是「前后、上下、左右」的均衡用力;简单的说,训练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㢠异!

师门不-样,没有对错,就看个人缘分!

个人造化!

好像小时候,偶尔听长辈提到王树金宗师曾在八卦山上,以腰身顶撞日式建筑「神社」(现在已经拆除成为总统铜像,后来是现在的停车场)当下𡆀𡆀作飨,震摄人心,表示功体很强,力量奇大无比。

在长期练习推手以后,不断加强臂力让自己的劲变得「柔韧坚强」无比,类似鹤拳的揉技,以后北上读大学,直接接触黄性贤、陶炳祥⋯,这些郑太二代大师,一接劲让你有力也使不出了的感觉纵使心底百般不相信,也不肯服输,明明没有「用力」,却对他们毫无招架之力、使不上力量。

由于,杨太这种内劲练出来的属于凤毛麟角,除非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愿意相信者实属为零,即或号称杨太几代、几代传人,就是说连自己人也感疑惑、不肯相信自家有这般的功夫?!

「力由膂发」,太极内劲必须转胯,力量由核心所在的脊柱发放而出;再理解一次,「太极不动心、动手非太极」是不是包括眼、心意、手、脚,所谓的「十三式」都必须在𨍭动胯根以后一起动起来,所谓「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这种强调「意到气到」的功夫,是由内而外、由下而上一起完成「身心合一」的动作。

显然不同于「以指领身」这种着重手脚的外在运动。

每个人都会有𣎴同的运动习惯,慢慢由身体的回馈告知心𥚃的感知,于是在脑海里产生既定的「认知」,这是养成教育,因此有幸遇真师实属重要,有幸可以遇见真师甚至比较其间的差异性,更属难得!

小时候一样是练「站𢰦」以后再练铁棍,当时的老师告诉我由丹田所发力量是单纯由手臂所发力量数倍之多。以后我是一次站𢰦五十分钟以后,就练铁混一次一百下、两百下⋯,不出数月,好像只要有推手的地方看到我就回避,因为我所向无敌!?

并且,当时盛行一时的「西螺七嵌」,我的老师是一人轻松应敌,一馆、一馆的给人家接收下去!

原因无他,他只要双手一出,对方不久就会像被两只铁铗夹住动弹不得。当时,一碗杏仁茶、一根油条好像是五角钱,他教一馆四个月是一个人八千元,以后涨到一万两千元,收费远比他的老师王树金宗师贵得好多、贵得贵!

原因无它,只要是挑战一律来者不拒,重点是他应该是「实力」真的够!!!

金鹰拳在当时是一馆接着一馆的收,柔道国手奥运排名从第二十八名一直到第四名,许多人找他较量也打他不过,于是「英名驰世」!

显然不同于黄性贤宗师的用力习惯,一是力、一是劲!

虽然也是练丹田,但一个还是肌肉的用力习惯,持续不断强化力量的强度;另外一个则是以意念,逆转后天的用力习惯,去撑开身体各节关节,锻炼出「筋骨内撑的力量」。

太极拳的「松」如此这般,是用「意」不用力;如果在松的锻练意义上,如果还是有「用力」的意思,尽管只是一斤的用力,虽然远进步于用九十九的用力,但是还是用「力」;只有从锻练呼吸学会放松心情以后能够拉到「筋」、拉到「骨」的感觉,才能练出用「意」不用「力」的太极内劲。

「劲」、「力」在平时训练当中,截然分别由此而出!


【筋结】——问:老师,到底「用意不用力」怎样才能练出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