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美国新犯罪电影

2023-01-04 17:13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一、美国犯罪电影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美国犯罪电影可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的默片《福尔摩斯的困惑》(1900)、《火车大劫案》(1903)、《佩吉巷的火枪手》(1913)和《新生》(1915)等。

图片

电影《火车大劫案》

该类型发展至今已衍生诸多类型,比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黑帮电影,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七八十年代的新黑色电影以及三十年代迄今的劫匪电影等。同时又包括了一些于特殊时间流行的犯罪电影亚类型,比如,七十年代冷战时期的间谍惊悚片、六七十年代的流氓警察电影、八十年代的情色惊悚片以及九十年代的监狱电影等等。

纵观美国犯罪电影的发展变革史,有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值得关注:

1.第一个时间节点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黑色电影的高峰阶段,黑色电影的代表作有《马耳他之鹰》(1941)、《日落大道》(1950)、《死吻》(1955)等;

2.第二个时间节点是七十年代从《唐人街》(1974)开始的新黑色电影时期,代表作有《黑鸟》(1975)、《邮差总按两次铃》(1981)、《铁面无私》(1987),《好家伙》(1990)等出色作品。

3.第三个时间节点是九十年代以《低俗小说》(1994)为代表开启的美国新犯罪电影时期。此阶段的美国犯罪电影从题材、风格、文化特征等多元角度呈现出与以往经典黑色电影、新黑色电影等犯罪类型电影的不同面貌。

二、美国新犯罪电影的类型创新

1.跨类型:历史沿袭与模式变通

跨类型是美国新犯罪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其融合了美国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诸如西部片、公路片、喜剧片、科幻片等。通过跨类型,美国犯罪类型电影的边界得到拓展和延伸。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幻黑色电影以及喜剧犯罪电影。

①科幻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融合科幻电影成为科幻黑色电影,其雏形最早来自经典黑色时期的《死吻》,新黑色电影时期的《银翼杀手》亦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新犯罪电影时期的主要科幻黑色电影有《千钧一发》《移魂都市》《守望者》等。

科技黑色片的一大特点是置自己于奥威尔式的传统之中,将反乌托邦现实主义与黑色电影融为一体,关注被滥用的国家权力如何腐蚀个人身份。科幻黑色电影不仅传承了黑色电影的批评力,并通过超现实的故事设定让想象力和批判力合力,表达了对当下现实的怀疑和思考。

图片

电影《银翼杀手》

②喜剧犯罪电影

犯罪喜剧作为犯罪电影和喜剧的融合,在新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较为主流的犯罪电影亚类型,譬如《业余小偷》《偷拐抢骗》等。这些犯罪喜剧多数将犯罪分子设置为犯罪技能拙劣的喜剧角色,以多线索与多角色的叙事方式,技巧性地超越了以往的同类型电影。

岀色的跨类型电影将不同电影类型的文化属性充分发挥,从而进入艺术电影的范畴。伍迪•艾伦的犯罪喜剧也多为浪漫喜剧,常兼容多种类型特质:《独家新闻》是犯罪电影和魔幻喜剧的综合体,《玉蝎子的魔咒》融合了犯罪喜剧和神经喜剧。

2.反类型:作者风格与新旧交替

作为美国犯罪电影的亚类型,黑色电影本身就是反类型的,它以对抗传统好莱坞规范而彰显自身的类型特征。“黑色。是一种批判倾向的命名,一种揭露野蛮资本主义黑暗面的反类型片。

新犯罪电影延续了黑色电影对类型规范的反叛,一些作者导演选择在犯罪电影类型的框架上建立个人的哲学体系,“犯罪”这一特殊的类型载体使其作品成为了商业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共生体。伍迪•艾伦、布莱恩•德•帕尔玛等导演在新犯罪电影时期延续并发展了他们此前的创作风格,一些在新时期逐渐形成并强化个人风格的新导演如大卫•芬奇、昆汀•塔伦蒂诺等,对犯罪题材的探索亦体现了新犯罪电影的类型拓展与反叛。

在犯罪电影中,他们采用如下几种反类型的创作手法:

①反高潮

传统犯罪类型电影一般会惩恶扬善,新犯罪电影将罪犯设定为各种原因的逍遥法外。如在影片《科恩兄弟》《赛末点》《卡珊德拉之梦》等电影中,类型模式中的善和恶之间都没有得到最终的、满足观众想象的裁决。另外,“去英雄”式叙事也是反高潮的一种方式,在在上述的电影中,观众难以找到自己所认同的英雄,主人公均处于对人性的拷问与反叛中,体现出强烈的,去英雄化。

②间离手法

好莱坞经典类型电影强调故事的严密性,所有故事外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事物都被好莱坞剪辑系统所删除。而在新犯罪电影中,布莱希特式间离手法却时常出现,达成对好莱坞传统类型电影缝合体系的叛离。导演有意打破观众的心理定势,彰显对类型话语的突破,寻求艺术上的超越。

③空间的变化

早年黑色电影盛行、西部片逐渐式微,电影被置于光鲜都市的阴暗角落。而如《老无所依》中西部空间的回归、《卡珊德拉之梦》中英国乡村,均体现出一种“去城市化”的处理。

④对传统角色类型功能的重新设定

就像牛仔之于西部片,侦探之于黑色电影,每种类型中都有性格、功能上静止不变的人物角色。传统犯罪电影有三种功能性角色:犯罪者、受害者和复仇者。这三种泾渭分明的功能性角色,在新犯罪电影中常常重叠。作者导演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不仅是为了完成犯罪电影类型谱系的要求,而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折射出强烈的情感诉求。

3.超类型:类型背后的文化变迁

电影类型的衍变与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有关。

20世纪30年代的黑帮电影体现的是美国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40年代的黑色惊悚片源自对严苛审查制度和政治压迫的反抗;40-50年代的黑色电影是一种战后文化的体现,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矛盾促使新的世界秩序建立,各色人种迅速增加,美国本土居民的优越感在瓦解。60年代的间谍电影盛行的背后是肯尼迪遇刺、越南战争、视觉技术的演进、审查制度的日益自由。

《低俗小说》带来一个“后通俗小说”的新犯罪电影时代,和经典黑色电影毫不相同,它有着崭新的叙事和节奏。新犯罪电影对应的是全球化时代下美国的文化变迁,由于社会外部和内部的变动,促使文化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文化需求。

图片

电影《低俗小说》

形式“复古”达成的文化变奏、时代环境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类型图谱与新个人主义。新犯罪也影中的“新个人主义化”折射的是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变化,诸如《欺诈圣手》中表现岀来的社会/文化渊源基础上个人的无奈犯罪或犯罪的必然,强调的是新局面下个体化的内在世界。

三、结语

文化多元主义和个人主义融合时代下的美国新犯罪电影是一种新时期的媒介碎片——时尚、文化、复杂的意识形态互相作用下的高度综合体。美国新犯罪电影沿袭了经典黑色电影的元素和特征,并以结构、主题的多元和不同以往的个人化立场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新态度。

在实现犯罪电影类型图谱变化的同时,美国新犯罪电影也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新犯罪电影的创作者们一方面在积极拓展类型边界,创造新规则,以实现艺术的创新;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解决故事中对立矛盾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疏解了美国当下的焦虑。









影史考点 | 美国新犯罪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