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肾内科-继发性肾病
狼疮性肾炎
发病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内并引起肾小球损伤,DNA/抗DNA系统是引起狼疮性肾炎的主要原因;
病理和分型:
分型:
Ⅰ-正常;
Ⅱ-系膜损伤型,少量蛋白尿和血尿,肾功能良好,GC反应好,病情最轻、预后最好;
ⅡA-轻微系膜损伤,光镜正常,免疫荧光在系膜区可见中等度的Ig和补体沉积,电镜可见散在的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
ⅡB-系膜增殖性狼疮性肾炎,光镜系膜区轻中度细胞增殖,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颗粒性Ig和补体沉积,电镜电子致密物沉积;
Ⅲ-局灶节段性增殖和坏死性LN,系膜弥漫增殖的基础上局灶(不足50%的小球)和节段性细胞增殖、伴有坏死,免疫荧光可见Ig和补体沉积在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袢,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于系膜区和内皮下;少量或中等蛋白尿;
Ⅳ-弥漫增殖坏死性LN;光镜弥漫性系膜和内皮增殖,广泛的细胞插入血管袢、新月体形成,银耳环;免疫荧光可见颗粒性Ig和C3沉积于系膜区和所有血管袢;电镜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广泛电子致密物;最严重,重度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病变活动可冲击治疗;
Ⅴ-膜性LN,光镜肾小球基底膜变厚,钉突形成,轻度系膜细胞增生,免疫荧光系膜区和沿基底膜沉积,电镜可见系膜区和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主要表现为NS;
Ⅵ-慢性硬化性,光镜见硬化性损害,免疫荧光微弱、电镜电子致密物不多;
随病情的进展或好转,类型可以改变;
与原发肾小球疾病的区别:
光镜-苏木素小体、纤维素样坏死、核碎裂、银耳环;
免疫荧光-各种Ig和补体都阳性,间质和小管可有免疫荧光阳性;
电镜-内皮细胞内的微管样结构和电子致密物内的指纹样结构;
临床表现:
起病后时间越长,肾受累可能性越大,无症状的肾脏可能已经有病理改变,有的可在确诊SLE前现有肾脏表现;
无症状、肾病综合征(伴或不伴肾炎综合征)、慢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肾小管功能损害;

1-5型尿蛋白依次增加,一般尿蛋白量与肾损害呈正比,但V型例外,虽有大量蛋白尿但肾无坏死性病理学损害;活动性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肾功能损害4型较多;
活动性狼疮肾特征表现是短期内肾功能恶化,出现NS、活动性尿沉渣;
治疗:
甲强冲击-用于活动性狼疮肾伴近期肾功能恶化者,1g+250-500mlGS 60min内滴入 3-5d,可于1-2w后重复一次,Cr>4mg/dl时可和并CTX冲击;
非活动性病变-不用冲击治疗;
肾淀粉样变性
纤维丝样糖蛋白在细胞外沉积导致,可累及全身各个实质脏器,80%以上累及肾脏;
临床分类:
原发性淀粉样变-发病平均年龄60岁,50岁以后首次出现蛋白尿者考虑;
MM合并淀粉样变-MM的6-15%发生;
继发性或反应性淀粉样变-继发于RA的较多;
遗传性或家族性AL-
局部淀粉样变-
老年性淀粉样变-
透析淀粉样变-
发病机制:
原发性和MM合并者淀粉样物质与免疫球蛋白有关;
病理:
光镜-系膜区、毛细血管袢可见粉红色沉积物,肾小球细胞逐渐减少,肾小球肿大,被淀粉样物质取代,小管内可见淀粉样管型;
电镜-系膜区、GBM的上皮或内皮侧可见纤维排列;
临床表现:
蛋白尿-严重度与淀粉样物质沉积的多少有关,严重时发生NS,此后肾功能急剧恶化;高血压很少发生;
少数患者淀粉样物质只沉积在小管间质则出现多尿、肾性糖尿、氨基酸尿、小管酸中毒等,蛋白尿不严重;
诊断:
主要依靠活检,肾、直肠粘膜、腹壁脂肪、齿龈;
治疗:
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发病、MP+秋水仙碱;
糖尿病肾病
病理:
肾小球弥漫性硬化在早期就可出现,结节性硬化者病程至少10年;
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见于90%患者,系膜区扩大、GBM增厚;
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呈小结节样硬化,各个小球内结节多少不等,PAS(+),对DM诊断有特异性;
临床表现:
Ⅰ期-早期GFR增加,肾小球入球动脉扩张,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球内压增高;BUS提示肾大、蛋白阴性,及时控制血糖可逆转;
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GBM增厚;
Ⅲ期-早期DM肾病(病程5年),出现微量蛋白尿;
Ⅳ期-临床DM肾病,肾小球滤过滤降低,肾功逐渐减退,有水肿和高血压,24h尿蛋白>0.5g,可能出现肾综,蛋白尿越多肾功能恶化越快;血尿较少
Ⅴ期-终末期肾衰,尿毒症,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容量依赖);
治疗:
控制血糖、低蛋白饮食(0.6-0.8g/kg/d)应用ACEI降低血压可以保护肾功能和减少蛋白尿,CCB也可;
透析比一般肾衰病人早,首选腹膜透析的维持性非卧床方法CAPD:设备简单、血流动力学改变小、不用做动静脉瘘;
Goodpasture综合征
肺泡和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而发病,反复咯血、血尿、贫血,肾功能迅速恶化,大咯血和肾衰是常见死亡原因;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咯血是首要表现,大量肺泡出血的可危及生命,痰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长期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CXR可见弥漫性散在的网状结节影,弥散功能降低;
肾-90%以上有镜下血尿,可有肉眼血尿,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肾功能恶化;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肺肾综合征鉴别;
急性链感后肾炎合并肺水肿、尿毒症肺炎、WG、SLE、MPA;
治疗:
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透析可以清除抗肾抗体,也作为替代治疗;肾移植需要在透析半年、血内抗体转阴后进行;
咯血的抢救-甲强冲击、辅助呼吸;
治疗RA药物导致的肾损害:
金制剂、青霉胺治疗中出现蛋白尿者应停药,大部分可缓解;
NSAIDs药物可导致小管功能受损;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与免疫有关的全身性小血管炎,肾受累症状轻重不一,从单纯的尿异常到急性肾炎、NS、肾衰;
发病机制:
IgA和抗原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或与定植于肾的抗原在原位结合,有人认为IgA肾病就是单纯累及肾的过敏性紫癜;
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沉积也参与肾的损害;
病理:
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炎,肾可同时受累;
光镜-正常、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的系膜和内皮细胞增生)、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50%)、毛细血管外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弥漫增殖+新月体>50%);
免疫荧光-系膜区、毛细血管壁可有沉积,大多是IgA沉积,纤维蛋白沉积较其他肾病多见;
电镜-系膜区电子致密物为本病特征,也可有GBM内和内皮下沉积;
临床表现:
多出现在紫癜后1m,血尿明显,肉眼或镜下,蛋白尿<2g/d;
轻型-无症状的血尿和蛋白尿,病理多为正常、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皮损消失后肾炎继续存在,肾功能恶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多有小球硬化和新月体形成);
NS-漫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形成)
急进性肾炎-毛细血管外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
自限性病程;
无症状、尿异常轻微、无肾功能损害者可无特殊治疗;
急慢性肾炎、NS,足量激素+CTX 0.2 qod;
急进性肾炎的足量激素+CTX 0.2 qod+潘生丁+肝素,可以冲击;
预后:
年龄小、表现为无症状者预后好,NS和肾功能损害者、新月体>50%的不好;
乙肝相关性肾炎:
多见于男性、儿童,表现为NS为主,病理最多为膜性肾病;诊断标准:HBsAg阳性、除外SLE、病理找到HBV抗原,最后一条是必要条件;
Alport综合征:
遗传性肾炎,慢性肾炎、眼耳疾病,男性多且症状重;肾损害无特异治疗;
薄基底膜肾病:
遗传病,病理光镜和免疫荧光正常,电镜可见基底膜弥漫性变薄;表现为镜下血尿和蛋白尿<200mg/d,不需治疗、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