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不会选笔记本?参数太多看不懂?看了这期,你也能变电脑大神!

首先我们要在 轻薄本 和游戏本之间选一个
轻薄本:牺牲了部分性能,轻薄便携。
适用人群:无特殊要求 日常办公 轻度娱乐
游戏本:性能强 厚重 续航差
适用人群:需要玩大型3D游戏 内容创作者:例如剪辑视频 大规模运算 3D建模等(工作强度较大)
值得注意
配件部分:
CPU:电脑最最最总要的部位,决定电脑的运行速度,使用时间(用多久会被out)

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CPU性能的好坏呢
有公式道: CPU的性能=(频率×IPC)×核心数。我们把CPU的性能类比于搬砖,频率代表着H(human)在单位时间内搬着砖从A到B的次数。IPC代表着H一次能搬几块砖。核心数则代表着搬的人有几个。
- 频率:睿频频率比较重要。在CPU的参数表里面通常有两个数字。

min:基础频率 max:睿频频率
- IPC:主要是有CPU的架构来决定的,反正我是看不懂,参数表里面有时候也不会写,所以我们只需要看它是第几代的就可以,说白了就是他是新款还是旧款(下面的图就是教我怎么看代数)。因为CPU新不但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电脑的性能,还决定了这台电脑整体是新款还是旧款,笔记本通常是买新不买旧的,除了处理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升级



- 核心和线程数量:线程就相当于,H可以边搬砖边唱歌。同一代产品,核心数目越多越好,它会是电脑在处理复杂任务的时候,整体的性能更强,上限度更高。21年AMD多核性能要领先于intel。另外还有一些核心不支持多线程处理,比如说8核8线程。但是,核心数量比线程要更重要一些,8核8线程通常是要强于6核12线程的。
- 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核心多固然好,但是单核心性能也同样很重要,因为有些软件并不需要使用那么多的核心,并不是人多就行。就比如打篮球,50个坤坤就打得过20个科比吗。

其中单核性能对于日常使用 游戏很重要。
多核性能对于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大规模运算 内容创作(视频渲染 建模)
建议忽略
- Intel AMD哪个好。有两种说法:①I比较稳定,兼容性好②A性价比高,性能强

所以说买哪一个都行,关键看价格

- i/R(3/5/7):忽略掉,看这个东西看不出的


- 后缀H和后缀U:H和U分别代表着标压CPU和低压CPU。当时本来是后缀是最重要的,但是呢时过境迁,现在估计是厂商都知道用户喜欢H,资本家就打着标压的旗号,卖着低压的处理器

比如20年的AMD的H和U是几乎没有区别的,甚至有些型号低压的还是好一些,所以建议忽略,只看具体型号。

- 基础频率:这就相当于一辆汽车平时是跑60码还是80码,这些都远远达不到汽车最nb的状态,所以还是重点看睿频频率。
- 苹果M1芯片:好屌,又便宜,但是不是windows。如果你是Mac用户,则强烈推荐M1以及其后续系列,而不要再去看intel版本的。
显卡
电脑想要在屏幕上显示出内容,显卡是必须要有的。它主要分为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两种。

- 集成显卡:在CPU里面集成的显卡,也叫核心显卡,Intel AMD的CPU都会集成显卡,但是它们的性能是相对较弱的

并且注意 由于集成显卡没有独立地显存,因此它需要借助电脑内存的一部分来当做显存使用,因此内存的频率会显著影响集成显卡的性能,所以如果你要买集显本,那你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内存的频率。例如

2.独立显卡:目前的笔记本里还是Nvidia独大,很少有使用AMD的产品。

21年两种笔记本常使用的显卡如图
3.独显功率:即便是相同的型号,天梯表的分数也不能盲目地参考,还要看功率的高低。比如说同样是MX450显卡

游戏本的显卡也类似

就是所谓的 满血版 残血版
这就类似 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实际的表现可以差20%-30%,十分夸张

4.独显直连(针对于游戏本):游戏本主要是使用独立显卡,但是它们的CPU也是有集成显卡的。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
比较简单的日常办公的场景:直接使用核心显卡,会很省电。
而玩游戏游戏等复杂的场面:就使用独立显卡强大的算力来渲染,然后把结果给独立显卡,将其显示在屏幕上。因为中间多了这么一道工序,所以会对游戏帧率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有些游戏本就直接开了一条道给独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也就是所谓的独显直连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平常用的都是独显,导致耗电量剧增。
当然有的厂商两条路都给你留了,你可以自由切换,但是这样子成本就高起来了。
另外独显能不能够直连,要看主板上是不是有直连的通路,是硬件方面的问题,是产品的固有属性,是不能通过后期升级系统来实现的。
显卡建议忽略的
1.更换显卡
不行,独立显卡的意思只是在电脑的主板上有自己的一块区域,有独立的显卡芯片,但是它是被焊死的,并不能够自己更换。

2.显存
常常被忽悠的点


3.轻薄本的独显
有很多人认为独立显卡就一定比集成显卡强,这个主要是轻薄本的坑,有些厂商抓住了用户的心理,认为独立地肯定好,于是强行给了一个特别垃圾的独显。

由于多了独显芯片,有增加了独显颗粒,导致成本提升了不少,售价自然也搞了,但是性能上反而还不如集显,害徒增功耗,只是为了参数表里有独立显卡这几个字。
散热
1.性能释放
选笔记本有一句话叫做,外行看配置,内行看散热,而测试方法是双烤。(CPU+GPU)。另外双烤主要是在测一个笔记本的散热能力如何,性能释放如何(不是性能强弱)

所以,55W的笔记本不一定就比45W的要强,性能强弱还是主要要看上面的CPU和显卡的型号。CPU和显卡的型号决定了这个人的力气大还是小,而双烤是为了测试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吃饱饭。一个大力士没吃饱饭比一个普通人吃饱饭可能更强,反之亦然。
2.性能/温度/噪音
这三者只能取二,自己平衡一下
3.如何看双烤成绩。轻薄本不必太在意
CPU:15W GPU:25W (轻薄本这个成绩比较理想)
CPU:45W (最好45以上)显卡根据不同的型号差别很大 GPU:80-135W(主流的在这个区间)
噪音方面

温度则是推荐要更加关注键盘的温度,一般常用的键位比如WASD区域,方向键能够在40℃一下就算是控制地不错了,另外环境温度对双烤的成绩影响很大,所以不能只看成绩,还要注意这个室温的问题。
建议忽略
1.模具(数量)/风扇(数量)/热管(粗细)
这些其实都挺重要的,肯定是风扇越多越好,扇叶密度越高越好,热管越多越粗越好,但是对于新手来说你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单纯依靠风扇和热管就来判断一个笔记本散热的好坏,而模具方面就更加复杂了,所以一切以实际的测试为参考,会比较好,也比较简单。

2.轻薄本的双考成绩不够好
不一定它就是垃圾,因为双烤和日常使用的场景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你是短跑运动员,但是测试的是马拉松成绩,固然马拉松能够跑好的,身体素质也不错,短跑也不会太糟糕,这显然只能说是耐力好,而不能拿来作为短跑的成绩。其实既然选择了轻薄本,就说明了他也可以放弃一些性能。
3.核心温度

不用担心温度问题,电脑自己会解决
屏幕
在笔记本屏幕的宣传页上,最重要的3个点分别是分辨率,刷新率,色域
1.分辨率
21年主要还是1080P的最多,比例是16;9。稍微好一点的轻薄本会使用2k以上的分辨率,也有的说自己是2.5K 3K的,其实也不太重要,只需要知道比1080P要高就可以了,而比例也有可能会变,有可能是16:10或者3:2

分辨率高的主要表现是图标和文字的边缘更加平滑,感觉就更加细腻

而看电影和玩游戏,如果他们本身的分辨率没有提升,则感知没有那么强。比如你用4K看1080P的视频也没jb用。
2.刷新率(主要说的是游戏本)
比较常见的是144Hz,性能高能够明显提升FPS游戏的流畅体验,前提是游戏本身能跑60帧,所以这么高的刷新率也需要配上一块优秀的显卡,刷新率再高也不行了,人眼又看不出来,普通人选144Hz或者是165Hz是更加合理的。(电竞选手常用搞刷新的)所以呢轻薄本用高刷屏的意义并不算特别大。
3,.色域:很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屏幕的观感,色域好屏幕颜色就是鲜艳的,差点就是寡淡的,但是基本上都已经普及高色域了。我们看到100%sRGB或者是72%NTSC都可以了, 如果详情页没有标,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4.色准:就是颜色会不会偏,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也可以通过后期校色来改善的,而比较能够体现屏幕素质的方法是观察白色的显示效果,是否比较正,还是会偏蓝偏绿偏黄等等

这个通常能给反映一块屏幕的素质如何,也比较直观,并且这个之所以比较重要是因为它后期也不一定能够调好。
5.亮度:容易被忽略,一般来说300nit以上就算是可以了,400nit算是比较好了。
建议忽略的
1.屏幕经常会被分为镜面屏和雾面屏

镜面屏其实就是表面上覆盖一层玻璃,让其看起来更加清亮,更加高级。
雾面屏以阿布你都在宣传防反光,其实这个并没有什么必要,雾面屏的效果其实也不差。用着用着就会忘了有没有玻璃,而且在强光下使用也不会是常态。
2.4K分辨率
没有必要一定要上4K,其实笔记本目前最常见的是13~16寸

最大也就17寸,所以2K分辨率精细度其实足够了。连MacBook Pro也都是2K的分辨率而已。所以4K经常只是徒增成本和显卡负担,还费电,而且4K还通常没有高刷新率,所以选4K还是没多大必要。

3.OLED 虽然有许多优点

但是也有缺点。比如windows系统色彩管理不好导致过饱和

比如烧屏现象,寿命问题等等

烧屏


寿命问题等等,21年还是不建议OLED
内存
1.内存的作用:内存不是用来装文件的,你的照片,电影,游戏都不是装在内存里的,而是装在硬盘里面的,内存重点是“临时这两个字”


打个比方,厨师是CPU 负责处理数据(负责做菜),而数据(就是菜)是装在冰箱(硬盘)里面的,内存就可以理解为切菜的砧板,负责临时切一下菜,处理一下菜,做完以后呢,案板就会收拾干净

也就是说一旦断电或者是重启,内存里的数据也会自动清空。
2.内存的大小/频率:21年内存16G是最合理的大小

内存的大小就可以看成砧板的大小

频率可以理解为是切菜的速度,当然是越快越好,所以内存也特别需要重视双通道的问题,相当于两个人同时切菜,速度快一倍。
建议忽略
1.过大的内存。够用就好,就像在切菜板已经够用的情况下,你的砧板面积扩大十倍也不能过加快你切菜的速度。

2.轻薄本没有必要考虑板载可更换内存,毕竟空间有限,如果强行要求可拆卸内存,反而会让它的体积变大,违背了轻薄的初衷,而且现在16G都已经够了,别去纠结拆卸的问题。

硬盘
现在基本上都是固态硬盘了,也基本上都是PCle NVMe的了,所以不再提SATA的事情。

固态硬盘要注意的指标就这么几个
1.顺序读写速度.。一般都是大文件的拷贝速度,可以理解为这个硬盘的速度上限

但是这个速度只能怪维持一会儿,之后则是要看缓外速度的高低。有三档

2.小文件的速度

顾名思义 小文件 数量多 还有响应时间,它代表我下达某个指令,你多久能有反应

文件越多,响应时间就更加重要

其实硬盘好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 软件打开速度会很快,加快素材的速度会比较快,游戏读图的速度会比较快

3.硬盘位
可以适当注意一下电脑的硬盘位,是否可以加第二块固态硬盘,第二块硬盘是否可以装全尺寸的,速度是否降到了SATA的速度等等


这个对于有扩容需求的人比较重要。
建议忽略
1.轻薄本的机械硬盘

因为机械硬盘已损坏,笔记本肯定要不得这种东西。大家可以看到大趋势就是轻薄本已经逐渐没有了机械硬盘的扩展位,而是给电池更多的空间,以此赢得更好的续航。

而有一些甚至明明有硬盘位,也故意不让你装

而游戏本也从之前常见的固态加机械的组合,变成了现在的纯固态,而如果真的有大容量需求的话,尽量通过外接硬盘来解决。


2.颗粒类型
固态硬盘也不需要在意什么MLC TLC了,更不要去奢求有什么SLC的硬盘。等我解释一下啊

首先那种硬盘不容易做大还特别贵而且现在TLC的速度也很好了,寿命其实也不需要担心,相信我如果你正常使用是不用担心用到需要担心寿命的份上的

而且现在连华硕都不再用QLC,所以应该不用担心这个了,而且看看速度,QLC的 你是可以明显看到速度低的

3.硬盘混用
很多厂商会把不同的硬盘混用,内存屏幕什么的其实也有这样的现象

但是其实这个事情是很常见的,也是厂商为了控制成本的手段,也不会用差很多配件,只是因为这个事在手机圈被华为掀起了一些舆论。

比如两年前的闪存门和周冬雨屏幕等等。但是这个事说实话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虽然是有些不公平,但是你也没什么办法,所以除非特别严重,大部分情况是可以忽略的。
其他
轻薄本

16mm以下 1.4kg以下
另外,虽然只大了1寸,效果如图咯18mm 1.7kg以上(注重便携还是尽量选14寸以下的)

游戏本方面还是有许多会使用塑料材质外观的,不需要太在意,一般是15寸的,重量2.3kg左右,游戏本的适配器总是要带着的

600~700多克
当然也有比较轻薄和比较笨重的游戏本之分,还是根据具体的数据参考比较好,记得不要忘了适配器的重量。

接口方面还是比较显然,主要是看看数量

我们现在用的多的还是USB口,肯定多点好,其实某个时候缺少某个接口也不是无解的,也可以通过拓展坞来弥补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雷电接口,它和TypeC的形状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typcC都是雷电口,如果有满速的雷电4接口,则可以通过一个拓展坞来实现很多的功能,但是目前只有intel支持雷电4的接口,AMD都是普通的typeC

轻薄本的供电尽量选择C口的,但是由于C口的供电最高是100W

因此游戏本肯定是不够用的
电池方面更是没什么说的了,就是个容量大小的问题

轻薄本一把能打到57Wh以上就算是不错了,而游戏本大多时候都是插着电使用的,对它来说电池更像是应急作用,不需要太在意。

售价
通常来说,买笔记本有一个最佳的性价比区间

假设你想买一个100分的产品要花100块,但是你说你预算充足可以花150块,但是你并不能买到150分的产品而是只能买到120分的,你说你预算紧张,只有80块,那到时候品质不是跌到了80分,而是50分,所以价格低≠性价比高。目前轻薄本的最佳区间和游戏本的最佳区间

推荐尽量买这个价位段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