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斯光年:云中大雁,眼望故乡——乡愁1983
《乡愁1983》由苏联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拍摄,由奥列格·扬科夫斯基、多美兹亚娜·佐丹奴、厄兰·约瑟夫森等人主演,讲述了一位俄国诗人与美女翻译前往意大利探寻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途中,停留在宗教文化浓厚的乡村小镇上,遇到了一个疯子诗人多米尼克,主人公被疯子诗人的行为所触动,而在思想上,思乡、信仰、爱情、亲情等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在大脑中。在主人公准备返乡时,决定替疯子诗人完成秉烛渡圣水的愿望,而最终,自己由于病发,带着乡愁客死异乡。
影片似乎像一首诗,思维跳跃,情感丰富,缺少相关知识,很难读懂,直到小编了解了导演的拍摄经历,才明白,影片是导演内心的写照: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在拍摄《乡愁》时,苏联当局已经禁止他进行拍摄影片的工作,他不得已离开自己11岁的儿子去往意大利进行拍摄工作,这也导致了他的儿子被苏联政府扣为人质。因而,导演将内心的思乡之情投射到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上,借由男主安德烈的思想、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该片拍摄完成后,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随即宣布流亡,最终《乡愁》也因为苏联当局千方百计的阻挠和破坏与戛纳电影节失之交臂。
影片用大量的固定镜头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再由拉的镜头展现人物脑中画面,将思乡的哀愁彻底铺开。另外,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平移镜头来展现群像,将主角彻夜思绪,牵挂万千的故乡、故人如诗一般呈现,又将疯子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对“我”的认知,对人类的警示,庄重而宏大的展现,如此壮观的场面与人为调度,实为震撼。
就小编而言,观看《乡愁》时仿佛穿越云雾的大雁,云里雾里,不知方向,只知道导演想表达很多,有讨论男女之间的隔阂,还有人与人之间思想的隔阂,又或是对于家乡的哀愁,但始终摸不透,落脚点在哪。再迷雾中,我也收获到很多,例如对称画面的美感、明暗关系的表达、人物的情绪传递等,同时也获得诸多启发,这部诗一样的电影让我重新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思辨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哲学的重要性,让我明白,看电影不仅是为了看故事,看画面,更重要的不断地思考,接受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