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成立式)

2019-07-14 01:35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教育学院首任院长致辞:

2019年6月3日,是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诞生之日,也是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迈向崭新征程的里程碑,值得载入史册。

饮水思源,砥砺奋进。贵州师范大学前身为成立于1941年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按1941年教育部令,在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基础上建立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一经创办即得毕业生。教育学院的建立是新的开始,但是它并不是断裂的,而是继承性的超越式发展与创新。教育学院依托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平台,打造西部地区的国家队,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学科发展传统,也有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崇高责任,更有高起点的国际影响力机制。教育学院的设立,是贵州师范大学继往开来的主要学科载体之一,承载着世代教育学人的奉献与希望。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雪涯路校园

扬帆启航,不忘初心。不改育人初心和建院宗旨,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推动教育学院提层次、上水平,扎实地服务于区域教育腾飞与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发挥优势与善于借力互为补充,努力增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辐射力,加速与国内外著名兄弟学院的合作与交流。本人在教育学院诞生的学术月里,原创了两项顶级学术作品。一是设立“大夏杏坛”系列讲座。短时之间,国内著名教授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懿颖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南大学副校长靳玉乐教授,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马宪平,以及国际顶级教授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长Thomas Bailey教授等众贤毕至,应邀之作悬若日月。二是本人作为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推动召开了大学生成长与成功国际顶级学术峰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长Thomas Bailey、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Anna Vignoles、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宁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晓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教所所长Hamish Coates(澳大利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荀渊、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等来自五国13所高校的3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应特邀正式出席会议。似乎匪夷所思,实则必然所至。

探索教育,遥望中西。大夏大学于1924年分自厦门大学,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大夏大学因其优秀的教育学院,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它的辉煌史与厦门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都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John Dewey教授曾于1921年4月在厦大发表了题为“大学的旨趣”的演讲,指出学校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这种共同生活基础上的学以致用,目的在于“培养领袖型人才”。也许是时空穿越,在教育学院诞生满月之际,应本人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长Thomas Bailey教授欣然来访,在“大学生成长与成功国际研讨会”上,做了主旨演讲“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Outcomes for All Students in a World of Rapidly Changing Technology”。关注教育之根本,人才培养之成效,百年来未曾改变。

——史秋衡教授2019年7月12日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评委(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兼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所长。

①个人简介及学术评价

厦门大学教学科研一级重要岗位教授,国家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所长。专业特长为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评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 福建省 “百千万人才”。 德国哥廷根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印度浦那大学等客座教授、访问教授。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研究》 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研究》 首席专家,马工程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 首席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 等权威刊物审稿专家, 人大复印《高等教育》执行编委。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专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管委会等评审专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三等奖和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8次。 独立或第一作者出版8部专著,第二作者或副主编出版8部著作;在国内外权威报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曾应邀赴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哥廷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 托莱多大学、远东联邦大学、浦那大学等做特邀讲座。曾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 荷兰、印度、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讲学、研究、访问及参加学术会议。招收博士生及博士后,主讲博士生课程《高等教育管理学专题研究》、《教育领导与管理专题研究》及《高等教育评估专题研究》。

据华东师范大学学者于2009年刊发的文章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30年:研究者与研究机构的分析--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80--2007年)》 的研究数据显示,史秋衡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被转载次数位居30年来全国第8名。《国家教育行政学报》2011年第七期刊出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嘉毅的《2000-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动态》一文,文章指出,体现高等教育研究主力军的 《高等教育》 转载数据显示,史秋衡 在2000-2009年《高等教育》上的转载文章列十年来全国第3位,并认为除期刊文章外,史秋衡出版的高教评估类著作也在高等教育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②主要出国出境经历

1. 1995年3月至1996年9月,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

2. 1997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3. 2001年12月,赴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调研。

4. 2003年12月,访问新加坡等国高校。

5. 2004年5月至7月,赴美国参加AIR年会;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访问教授;参加美国National Data Policy Institute;访问美国和韩国高校。

6. 2004年10月至11月,赴台湾淡江大学、香港树仁学院、澳门亚洲公开大学等13所私立高校学术访问;赴台湾淡江大学参加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

7. 2005年9月至10月,受中华发展基金会专业人士教学/研究计划资助,为私立淡江大学访问教授,研究题目为:两岸高教评鉴体系比较研究,期间为淡江大学高教所硕士生班、教政所硕士生班、暨南大学教政系本科生和比较教育系教师与博士生举办4次学术讲座,出席94年度技术学院专案暨追踪评鉴专家会议,接受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研究人员的学术咨询等,还访问了云林科技大学和中州技术学院。

8. 2006年9月,赴欧洲进行了学术访问,作为协作主持者及大会发言者,参加了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举行的International EducationForum East Asia -- Germany Global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Systemsand Lifelong Learning;访问了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和开姆尼兹技术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和荷兰莱顿大学等5所国际著名大学;访问了德国著名职教机构F+U。

9. 2009年10月,作为中方会议主席及大会主题报告人,参加了1日至2日在美国托莱多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US-Sino Symposium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和欧文社区学院。

10. 2011年1月至2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首批资助,访问了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牛津大学教育系及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院。

11 2012年3月至4月,访问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波士顿学院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12. 2012年9月至10月,受第二批百千万人才工程海外研修项目资助,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还访问密执根大学教育学院、东密执根大学教育学院、托莱多大学教育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3. 2014年5月,应邀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东密执根大学、托莱多大学学术访问。

14. 2014年6月至9月,应邀担任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学院教育系客座教授并于2014年6月至9月赴德访问。

15. 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与教育部联合《国外教育调研访问学者项目》高级研究学者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期间还访问了夏威夷大学、哈佛大学、托莱多大学和东密执根大学等。

16. 2016年7月至8月,应邀担任印度浦那大学教育学部客座教授并于2016年7月至8月赴印访问。

17. 2016年12月,应邀访问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及做学术交流。

③主要研究兴

高等教育

④主要专著、编著

1.史秋衡等著(第一作者):《企业家与高等教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2.李泽彧、史秋衡等著(第二作者):《港澳台高等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史秋衡著:《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4.刘金桂、史秋衡等著(第二作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5.史秋衡、余舰等著:《高等教育评估》,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史秋衡、刘文华等著:《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

7.潘懋元主编、史秋衡、冯典副主编:《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8.潘懋元主编,史秋衡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1卷--两岸互动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9.潘懋元主编,史秋衡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2卷--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0.史秋衡、陈蕾著:《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范式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1.潘懋元主编,史秋衡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3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2.史秋衡、吴雪、王爱萍等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3.谢一风、史秋衡著:《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4月版。

14.潘懋元主编,史秋衡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15.潘懋元主编,史秋衡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16.史秋衡、汪雅霜著:《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17.史秋衡著:《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5月版


⑤论文代表作

史秋衡、王德林、黄亚元:"诚信:解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一个新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11期;《高教文摘》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4年被SSCI收录,收录刊物为CHINESEEDUCATION AND SOCIETY, Bimonthly, Volume 37, Number 1 / January / February 2004

史秋衡:"对高校经费管理的若干思考",《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

史秋衡:"试论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改革",《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史秋衡:"试析香港高师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发展趋势",《江苏高教》1995年第3期。

史秋衡:"香港高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及发展取向",《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史秋衡:"英国、香港和大陆高师教育办学模式比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史秋衡:"国外企业家捐资兴学模式浅析",《教育与经济》1995年第4期。

G.Williams, Sandra S.Liu,Qiuheng Shi:"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igher Education Policy,Vol.10,No.2,1997,ISSN0952-8733/97,IAU, UNESCO, Paris.

史秋衡、张燮:"香港、内地公开进修模式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成人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全文转载。

史秋衡:"内地、香港高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的比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刘秀明、史秋衡:"香港大学管理的取向:向终生学习体系转轨",《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1999年第5期索引。

史秋衡:"大学排名中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定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第1期;大学科研评价量化国际研讨会论文,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评价与指标》。

史秋衡:"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发展的根基",《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1999年第9期索引。

史秋衡:"评香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设计模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史秋衡:"教育的产业性不容置疑",《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理念比较及匡正",《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我国高教产业理念应澄清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1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网2001年7月12日全文转载;《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8月29日全文转载;《高教文摘》2001年第8-9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若干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7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民办高教的独特模式",《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2年5月30日。

史秋衡:"应对网络教育时代挑战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2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西部大开发与现代民办大学制度的建立",《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论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学报文摘》2002年第6期转载。

史秋衡、宁顺兰:"高等学校产权分析",《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王平、宁顺兰:"论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宁顺兰:"2002年中国高教管理研究:新进展与新趋势",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专业委员会编《2002-2003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主题论文,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史秋衡、高晓杰:"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创建特色高职院校--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的思考",《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史秋衡:"百年之鉴--20世纪的香港高等教育",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史秋衡、宁顺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5-16期。

史秋衡:"学习型社会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28日。

史秋衡:"呼之欲来又步履维艰的学分制",《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3日。

史秋衡:"高校人事改革不能随心所欲",《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中国教工》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缩短硕士学制大势所趋",《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4日。

史秋衡等:"大陆民办高校的分类与评估",收入《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评鉴中心2004年10月28日出版(注:正式出版ISBN986-7385-05-5)。

史秋衡:"加强专业道德规范深化高校师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6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冯典:"美国政府在高校分层分类中的作用及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9期。

史秋衡、吴雪:2003-2004中国高教管理研究:新进展与新趋势,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编《2005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科学发展观专辑》主题论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优化高校分层分类,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陈萦:税制改革与扩大高等教育筹资渠道,《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3A期。

史秋衡:高等教育地方化:现实与趋势,《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史秋衡、宁斌:美国社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及设计思想,《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5-16期。

Qiu-Heng Shi: The Place of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AUHorizons, Vol.12, No.3-4,Oct.2006 (IAU, UNESCO, Paris)

史秋衡、陈蕾:2005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2006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史秋衡、林秀莲:中国大学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刘丽丽:认同危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隐忧,《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4期。

史秋衡、阎飞龙:日本私立高校面临倒闭危机,《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阎飞龙:对高等教育评价哲学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评价与管理》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陈萦:美国高等教育供给模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史秋衡、陈萦:战略工具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综合应用,《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1期;《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史秋衡、吴雪: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变迁探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吴雪: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史秋衡、郭华:过度市场化下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调整及发展规划,《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史秋衡、吴雪:&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高等教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史秋衡: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凝聚力关系变革分析,《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2009年11月;Prospects中文版,No.3, 200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UNESCO/IBE)编。

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史秋衡:《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民族院校管理研究》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

史秋衡:《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史秋衡: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宿迁学院为例,《江苏高教》2011年第4期。

史秋衡、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8期封面重点全文转载。

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史秋衡、卢丽君:大学文化:提升学生学习的育人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我国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人大复印《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教育学文摘》2012年第4期重点转载。

史秋衡:《标准参照语言测试研究》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史秋衡:呼唤走向乡镇的职业教育,该刊视点(卷首语),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年第11期。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通讯作者;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史秋衡:&强学科才能强校,《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4日。

史秋衡、文静: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逻辑模型的构建,《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4期。

史秋衡:建设高等教育智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21日。

史秋衡:&教育率先现代化: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30周年,该期首篇,《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

史秋衡:三个面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针,《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20期。

史秋衡:&章程原点:真正保护大学内生力量,《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1日。

史秋衡:《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变迁研究》序,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史秋衡、矫怡程: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期。

史秋衡、李玲玲:“大学章程的使命在于提高内生发展质量”,《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情况究竟怎样”,《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3/4期。

史秋衡:“高校特色专业培育源于实践的持续深化——《高校特色专业培育的理论与实践》评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史秋衡、古尔扎·阿里·沙阿布哈里:“巴基斯坦大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史秋衡、陈志伟:“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史秋衡、陈志伟:“发达国家顶尖人才培养体系特征研究”,《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太多了,装不了,详见更多可百【史秋衡_百度百科】https://mr.baidu.com/29vguve?f=cp&u=b81064c73942b3dc)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成立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