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上(全40讲)阎步克〈史前-南北朝〉

2023-05-12 07:40 作者:黄金骑士卫宫  | 我要投稿

很多人分不清“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比如“希特勒是个坏人”是事实吗?

非也,这不是事实陈述,这是个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事涉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是主观评价,因人而异;事实系客观存在,不会因“评价”而改变。事实判断只处理“真伪”问题。

不能清晰区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具体到认识“制度”,就会发生纠葛。

一个制度“好”或“不好”,积极或消极、进步或落后,取决于各人的评价尺度。

比如,“科举制度好不好?”

如果你的评价角度在于生产技能,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与行政能力和科学技术无关,那这不是一个好东西。

但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科举制促进了社会流动,给底层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科举制让有文化教养的人优先当官,促进了社会文教的繁荣。

当面对着类似的不同评价,甚至为评价而卷入争辩时,应先行澄清各自的评价标准。若评价尺度未能澄清,就等于鸡同鸭讲。

事实判断有终极答案,评价就不一样了,它取决于各自的角度与角度。这时候对于一位学人,“理解”就比“争辩”更重要。布洛赫说:“归根结底,‘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历史学家的技艺》)。当相互充分理解了对方是从哪个角度、用什么尺度做出评价的时候,交流的目的就已达到了。了解到一种与自己不同的角度与尺度,本身就是收获;了解到有些什么人会持有什么角度与尺度,本身也是收获。

爱因斯坦看到:“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驳倒这种观点。”(《自由与科学》)价值观的分歧,无法在科学范围之内解决。

“大众史观”是“道德史观”和“实用史观”

公众和初学者的历史兴趣,往往集中在善恶、忠奸、成败、治乱上。谈到一个历史事象,人们首先想到的它是好不好,有没有用,能不能“资治”。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上(全40讲)阎步克〈史前-南北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