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作家陈忱:过度自我批评的后果是什么?
过度自我批评——难以成功是因为对自己太狠
自我批评是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要求、被鼓励尽量多做自我批评,自我批评被视为一种美德,好像一个人越多自我批评越好。
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自我批评并非越高越好,高自我批评对人的心理健康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自我批评从何而来?
自我批评可能起源于我们早期与照顾者和同伴的关系。 例如,父母控制欲更强、关爱程度更低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更加自我批评。 此外,有过创伤的人往往比没有创伤的人更加容易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的后果是什么?
自我批评会导致许多负面后果,例如,自我批评的人:
每天体验更少的积极情绪和更多的消极情绪;
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精神疾病,如进食障碍和焦虑症;
以一种回避型、低效率的方式处理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当他们感到沮丧时,与他人隔离,而不是寻求支持。
不可否认,适当程度的自我批评在客观认识自我、提高修养、促人进取方面是有益的,但如果片面强调自我批评的益处而忽略过分自我批评导致的消极后果,对心理健康则是有害的。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我们会有扭曲的自我形象与关于自我的负向思考,我们会变得只会看见自己不好的部分,并用自己做错或失败的地方来定义自己,甚至写出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故事。
然后可能还会依循许多不健康的价值观所形成的“我应该…”生活准则,像是:我应该考好成绩,否则就不会被爱、我应该表现好,否则就没有用,这些“应该”、“不应该”都会加重自我的负担,甚至变成全有全无的思考方式:如果我没有达到“应该”,那我就什么都不是。
这时我们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己,避开让我们更讨厌自己的状况,会开始在生活中的各个面向上想去规避风险,但也造成自己更不敢去行动与表现,也更难去跟别人有较好的互动,这时也会变得更害怕失败,对失败与批评更加敏感,导致自我能力会受限与受损,也容易心情低落与无望。
另外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当我们用自我批评声音的方式看待自己时,逐渐形成的“我不好”自我感,会让自己更容易去注意各种证实“我不好”这件事的线索与威胁,然后一次又一次的被重复验证,并且只会接收跟“我不好”一致的部分,跟我不好不一致的就会被排除,这时就会像恶性循环般,自我价值感会越来越低下。
尤其是在中国越来越开放和现代化的今天,更应重视个人身心的自由和独立。
而心理治疗大师 杰佛瑞·萨德也曾说过:“我们就像是升空的火箭,底下所装载的推进器可以帮助我们还在地球时升空,可是在冲破大气层、进入到外太空的轨道上时,这些推进器是需要被舍弃的,否则它们会让火箭负重太重,导致会进不了太空。”所以,持续的觉察与整理自己受到哪些不健康价值观与应该准则的影响,然后就断舍离的跟他们说掰掰吧!
最后,也分享萨德老师说得一段很美的话,在人生前进的路上,让我们共勉之。
“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都是未完成品,人生目标就是不断成长,学习是为了快乐、为了成长,让自己不断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