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si谈新科钢琴大赛冠军:天才最不该缺少的是“人性”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古典音乐界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经过半个多月的角逐,第16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正式落幕。韩国18岁选手Yunchan Lim(林允灿)拿下冠军,成为全世界古典乐迷讨论的焦点。

而备受国人瞩目的中国选手孙榆桐,遗憾止步于半决赛。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四大重要的钢琴比赛之一。1958年,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在当年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钢琴项目拿到第一名,基于当时美苏冷战的背景,拿奖后的他瞬间成为了美国的宠儿。

1962年,以范·克莱本名字命名的钢琴比赛在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举行,之后每四年举办一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国青年钢琴家张昊辰曾在19岁时获得这项比赛的冠军。

而这次的新科冠军Yunchan Lim也是少年成名。14岁登上了国际音乐舞台,在各项青年钢琴比赛中收获了不少荣誉。年仅18岁的他,早已开始出现在韩国各地的演出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演出经验,被称为新一代的钢琴“天才”。

去年肖赛期间,我们曾做了一系列节目为大家分析肖赛选手的水平。相信很多人也会好奇:这届范·克莱本比赛选手的水平到底怎么样?这位冠军实至名归吗?中国选手孙榆桐未能进入决赛,到底输在哪?
了解本届选手水平
在最新一期的视频节目中,我们通过带着大家对比聆听的方式,剖析了进入半决赛的几位选手的水平。

简单来说,除了冠军之外,其他几位选手的水平都比较平均,并且在真正的自我表达上有所缺失。孙瑜桐的淘汰,只能说是在大家实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气也不是特别好。
至于“英雄出少年”的韩国冠军Yunchan Lim,确实可以算做是目前古典音乐标准下筛选出来的好苗子:有一定的天赋,且技术较成熟。比起去年的肖赛冠军刘晓禹,在表达上更自如更生动。
说起来,近些年韩国的古典乐坛确实是人才辈出。在Yunchan Lim之前,2015年赵成珍在肖赛拿到金奖,2017年鲜于艺权也曾在范·克莱本钢琴比赛中夺冠。

如果我们留心的话,会发现近些年韩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确有着非常明显的进步与成就。从综艺、娱乐,再到电影行业,只要是韩国出品,就代表着细腻成熟。这是韩国文艺行业高度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音乐行业也是同样。
韩国选手的演奏,往往很注重技巧的训练,深耕于乐谱中的细节。我们听到Yunchan Lim和他的前辈赵成珍的演奏一样,有个鲜明的特点:非常细腻,追求极致的音色效果。而这样的演奏,显然是需要大量练习与付出的。

现实中也是这样,韩国钢琴生之间其实是非常内卷的,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的大有人在。
Yunchan Lim在赛后采访中,也坦言自己来到沃斯堡后从未出门看看,而是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练琴之上。足以见得这位韩国年轻选手的努力和对自己要求的严苛。

本届新科冠军缺点啥?
那么,如此努力的Yunchan Lim算得上天才吗?
显然不能如此轻率地下结论。
我们前面说了,在当下古典音乐的评判标准下,Yunchan Lim确实足够出色:技巧强大、细节到位、音色完美。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些可控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标准,真的是好音乐的标准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再强大的技巧,再惊人的细节,都可以通过训练打磨出来。但作品里的“人性”、“风格”这些更深层的内涵,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阅历和个人魅力,是很难单纯通过练习培养出来的。

所以,好音乐的标准,是在音色、技巧等浅层标准的基础之上,还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人性化表达。
而没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是这位新科冠军身上最大的缺憾。
Yunchan Lim所弹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确实是非常熟练且完整地弹奏了出来,甚至音色也打磨地非常极致。但从真正“好音乐”的标准来判断,却缺少了一些个人标识和人情味儿。
但我们听真正的天才——霍洛维茨演奏的“拉三”,会发现很多段落他根本没有按照原谱弹奏,却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甚至成为拉赫本人认证的“最好的版本”。
因为这样的演奏融入了霍洛维茨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丰盛的人生阅历,其中的情感是无可替代的。
是啊,我们回望过去一个个影响力深远的音乐大师,无一不是有着丰满的人生阅历和闪闪发光的个性品格,而所有的这些,来自他们本身在认真且用力地生活着。

所以,对于Yunchan Lim这样一位有天赋且刻苦的年轻钢琴家的出现,我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其实也有一些惋惜。
他的努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夜以继日地苦练琴技,而是需要补上真正的生活、真实的经历,找回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温热的、流动的人性,音乐才能真正“活”起来。
当然,这样的问题并非仅仅出现在Yunchan Lim一个人身上,而是目前大多数演奏者身上的通病,这也是如今这一套古典音乐评判标准带来的必然结果:天天刻苦练习走路的姿势和动作,到最后,连随心所欲地走路都不会了。

但愿所有热爱古典音乐的人,都能首先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格。与此同时,不要被“古典音乐”的标签所框住,不要局限于当下古典音乐的判断标准之中,而是力所能及地去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探索更多音乐的可能性。
最后,还是如之前所说,我们支持大家更多地关注这些音乐比赛,但前提是养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习惯,而不是去依赖那些并不是那么纯粹的比赛结果。
更不必纠结这些比赛的公平与否,毕竟,按照如今比赛的评判标准,显然是无法发现并培育出真正的大师,而真正的大师,往往也不会诞生在这样的比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