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顿弦乐四重奏第二号,C大调,作品36号

C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完成于1945年10月,是纪念普赛尔逝世250周年系列作品之一,(这些作品还包括holy sonneds和 john donne以及青少年管弦乐指南)。它由左立案、安四重奏团于1945年11月21日在威格莫尔大厅首演。这部作品的头两个乐章同第一四重奏海顿风格的终曲形成了一个链环。汉斯•凯勒认为这部C大调四重奏第一乐章“平静的快板”是布里顿所写过的最为奥地利式的器乐作品,并把它简洁的旋律归于深受海顿的影响(布里顿总是将海顿的四重奏放在案头)。第一乐章实际上是单主题式的:尽管第一和第二主题群由一个独立的跨十度音程的动机而来;并且为了强调这个乐章的单一主题性,在再现部三个主题听起来几乎同时发声。中间的“谐谑曲(活泼的)”是一个主音小调式的和全曲用弱音器的乐章,在这种几乎是不祥的气氛中,使人想起肖斯塔科维奇的谐谑曲,并预示了大提琴交响曲中的幸灾乐祸般的谐谑曲(1963年),主题的简洁性再次提上日程:中间三重奏段落是由近似谐谑曲主题而来,并当这些已牢固地根植于我们脑海中时,谐谑曲主题保留了关键性的固定音型而加以变化和再现。
如果说头两个乐章来自于奥地利式的传统,那终曲“恰空”完全是英国式的,并向普赛尔本人致意。这一形式对与布里顿来说是一直保持有强烈的兴趣,并且是他本人所精通的(早在1945年他已写出了两个真正的通奏低音乐章,它们是以钢琴协奏曲修订版中的帕萨卡利亚即兴曲和《彼得•格里姆斯》第二幕中的帕萨卡利亚插曲)。这首C大调四重奏的“恰空”建立在几小节主题之上并由此引发的21段变奏。这个乐章的大体结构首先由大提琴、然后是中提琴最后是小提琴的华彩段落分割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