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典名篇(先秦)《诗经·鄘风》赏析

2023-08-12 23:02 作者:jxfzylr  | 我要投稿


1、诗经·鄘风·载驰


作者:【先秦】佚名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1]。驱马悠悠[2],言至于漕。大夫跋涉[3],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4],不能旋反。视尔不臧[5],我思不远[6]?既不我嘉,不能旋济[7]。视尔不臧,我思不閟[8]?

陟彼阿丘[9],言采其蝱[10]。女子善怀[11],亦各有行[12]。许人尤之[13],众稚且狂[14]。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15]。控于大邦[16],谁因谁极[17]?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18],不如我所之[19]!


注释:

[1]唁:吊唁、慰问。《穀梁传》:“吊失国曰唁。” [2]悠悠:形容路途遥远。 [3]大夫:来向许国通报情况的卫大夫。跋涉:艰难行进。《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我:指许穆夫人。据《左传》,她是卫宣公遗孀宣姜被强迫改嫁昭伯(即公子顽)所生的女儿,同出的还有宋桓夫人、戴公、文公等。 [4]我嘉:嘉我的倒文,嘉许、赞成我的意思。旋反:回转。反:同“返”, 旋、反同义。 [5]视:此处有“相较”的意思,“视尔不臧”即“相较于你们的不善而言”之意。尔:指许国人。不臧:不善,无良策的意思。 [6]远:有远见。 [7]济:渡河。 [8] 閟(bì):密,周密。 [9]阿丘:丘陵。阿:丘。 [10]蝱(méng):当作“莔”,贝母,百合科草本植物。 [11]善怀:多怀,多愁善感。善:在此如古语所谓“岸善崩”“陆云善笑”之善(杨慎《升庵经说》卷四)。许人用“善怀”讥讽许穆夫人。 [12]行(háng):道路,道理。 [13]尤:责备。众:终。与且字构成终……且……结构,句型与“终风且暴”相同。之:指许穆夫人。 [14]稚:骄,与后文狂字意思相近。一说幼稚。 [15]芃(péng)芃:蓬勃。 [16]控:控告。 [17]因:依靠。极:本义是屋顶的大梁,在此为依仗的意思。据《列女传》,当初许穆夫人曾想嫁到强大的齐国去,且有“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之语。 [18]百尔:百,百次、百种。尔:你们。意思是你们再多的思虑。 [19]所之:所想到的。


点评:

《载驰》,卫国遭遇北狄入侵,许穆夫人想归唁母邦而不得的忧愤之作。北狄侵邢犯卫,齐桓公率诸侯相救,是春秋史上的一件大事。诗篇“控于大邦”的句子,正是“华夏亲昵”意识的体现。许、卫既是婚姻之国,就有同恶相恤的义务,这是《周礼》的规定,也是华夏诸侯应当奉行的大义。然而许国人既不许夫人回母邦,也没有任何“同恶相恤”的举措,这就是他们“众稚且狂”的地方了。于是,许穆夫人与许当权男性之间,既有礼法与人情的冲突,也有礼法陈规与邦国大义的纠结。较量与抉择中,有高明与鄙陋、远见与短浅之间的不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篇结尾处“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的句子,更表现出许穆夫人胜过许国男性的气派,实在难能可贵。诗篇见于《鄘风》,当是用卫地风调演唱的,其最初的流传也应在卫国。



2、诗经·鄘风·干旄


作者:【先秦】佚名


孑孑干旄[1],在浚之郊[2]。素丝纰之[3],良马四之[4]。彼姝者子[5],何以畀之[6]?

孑孑干旟[7],在浚之都[8]。素丝组之[9],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10],在浚之城。素丝祝之[11],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12]?


注释:

[1]孑(jié)孑:独立,旗帜高高树立的样子。干旄:军旅中指挥士卒用的旗帜,干即旗杆,又称竿,竿的顶部往往有装饰物,称干首,干首装饰牦牛尾,以长线拴系的羽毛为旗幅,即干旄。 [2]浚(jùn):卫邑名,距卫国新都城楚丘不远,今河南濮阳南。 [3]素丝:锦缎之类的丝织品。纰(pí):连属,缝合,在此有拴系的意思。 [4]四之:四匹良马为一组,下文五之、六之,意思一样。 [5]姝(shū):美好。 [6]畀(bì):赠送。 [7]干旟(yú):旗杆顶部有山字形装饰物,以鸟头为装饰的,称干旟。 [8]都:城邑。 [9]组:连属,拴系。 [10]旌:旗帜的正幅,用羽毛编制而成,称旌。 [11]祝:束。 [12]告:好言答谢。


点评:

《干旄》,卫人感激齐、宋等诸侯援军的乐歌。北狄入侵之后,宋桓公立戴公于曹,戴公旋即死去,文公继立。齐桓公使公子无亏率军队戍守曹地,卫国局势得以稳定。料想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齐、宋等诸侯援军都会驻扎卫地,《干旄》之作当即此时。诗中干旄表诸侯军车马旗帜,“彼姝者子”是赞美援军士卒个个精神,都是激情中语。素丝、良马,则指诸侯对卫国的馈赠。身处大难之后的卫国人对此心存感激是自然的,所以才有诗篇“何以予之”“畀之”等深情之语。


3、诗经·鄘风·相鼠


作者:【先秦】佚名


相鼠有皮[1],人而无仪[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3]。人而无止,不死何俟[4]!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


注释:

[1]相:看,视。一说“相鼠”为一词,相州的老鼠,传说它可以像人一样站立,前两足打拱,如同人双手作揖。 [2]仪:威仪。 [3]止:容止,言行举止。 [4]俟:等待。 [5]遄(chuán):速,快快地。


点评:

《相鼠》,憎恶无礼之人的诗。《孔子诗论》有“言恶而不文”之语,学者推测,即说的是《相鼠》之诗。“礼不下庶人”,所讥刺的自然是君子一流。诗一则言无礼之人不如鼠辈,再则谓人而无礼不如死掉,看来所刺之人犯礼深重,所以诗当是确有所指的。但确指什么,今已难以确定。此篇不假掩饰地表达痛斥之情,在三百篇中是罕有的几例之一。


4、诗经·鄘风·蝃蝀


作者:【先秦】佚名


蝃蝀在东[1],莫之敢指[2]。女子有行[3],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4],崇朝其雨[5]。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6],怀昏姻也[7];大无信也,不知命也[8]。


注释:

[1]蝃蝀(dì dōng):彩虹,蝃又作“螮”。甲骨文其字像两首之虫(或龙)。武丁时卜辞有“有出虹自北,饮于河”之语,而且殷商人“以虹出为有祸”(胡厚宣《殷代之天神崇拜》),又《逸周书·时训》:“虹不藏,妇不专一。”是周代又把彩虹与女子不专一联系起来。西汉刘熙《释名》:“阴阳不和,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东:虹出现在东方。古谚语有所谓“东虹晴,西虹雨”(见顾炎武《日知录》)之说,虹在东,含不能长久的意思。 [2]莫之句:彩虹出现时,没有谁敢用手去指。此禁忌至今犹存。 [3]行:出嫁。这两句是说,女子出嫁是远离父母兄弟的人生大事(一定要合乎礼法)。 [4] 隮(jī):同“跻”,升的意思。此处指早晨云气。 [5]崇朝:即终朝,一个早晨。其雨:下雨,在此有暗示男女性关系的意思。 [6]乃如之人:这样的人。语含蔑视。 [7]怀:贪恋。 [8]命:本分。


点评:

《蝃蝀》,斥责女子私奔的篇章。此诗与前面《桑中》的意趣恰好相反,从父母兄弟对婚姻有决定权的角度,痛斥了那些“怀昏姻”的人,很明显诗人是维护礼制的。


5、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作者:【先秦】佚名


定之方中[1],作于楚宫[2]。揆之以日[3],作于楚室[4]。树之榛栗[5],椅桐梓漆[6],爰伐琴瑟[7]。

升彼虚矣[8],以望楚矣[9]。望楚与堂[10],景山与京[11],降观于桑[12]。卜云其吉[13],终然允臧[14]。

灵雨既零[15],命彼倌人[16]。星言夙驾[17],说于桑田[18]。匪直也人[19],秉心塞渊[20],騋牝三千[21]!


注释:

[1]定:星宿名,又名营室。方中:黄昏时定星正处于南天的当中,约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初之间。《国语·周语》:“营室之中,土工其始。”定星居中,土木建设就可以开始了。 [2]作于:开始营建。作,始;于,为。段玉裁《诗经小学》、王引之《经义述闻》皆有此说。楚宫:指在楚丘之地营建宗庙宫室。前660年,卫国遭受戎狄大举入侵,损失惨重,暂居漕邑,形势稍微安定后,又移至楚丘,并在这里由齐国等诸侯帮助建立新都。楚丘之地在当时的黄河东南岸,今河南滑县境内。 [3]揆(kuí):度量、衡度。日:日影,古代建宫室,用木制标杆(名为臬)测量日影,以定南北方向。 [4]楚室:楚丘上的宫室。 [5]榛(zhēn):树木名,果子可食。栗:又名山栗、板栗,落叶乔木。 [6]椅(yī)桐句:椅、梓为楸类,木质坚硬;桐为梧桐;漆即漆树,汁液是制作漆器的绝佳涂料。此句与上句榛栗相连,意为种上各种用材林木。 [7]爰:于此。琴瑟:制作琴瑟的木材。 [8]虚:通“墟”,高土丘。此句是说登上高地观察楚丘的地势与环境。 [9]楚:楚丘,地名。 [10]堂:邑名,与楚丘相邻。 [11]景山:大山。景山亦见《商颂·殷武》,此诗称景山,似模仿《商颂》。京:高土堆。 [12]降:从高处下来。桑:桑田。此句意即考察新都城周围可种植桑树的田野。 [13]卜云句:古代建城邑前,考察过地势后要进行占卜,由神来决断选址与否。《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句可证。此句是说占卜以后,呈现出吉兆。 [14]终然:终究,最终选择。允:确实。臧:好,吉利。 [15]灵雨:犹言好雨。零:降落。 [16]倌(guān)人:驾车人。 [17]星:星星,在此为顶着星星的意思。夙驾:早早驾车出行。夙:早。 [18]说:同“税”,路途中间的短暂休息。 [19]匪:彼。 [20]秉心:持心,用心。塞渊:心思诚实而深远。亦见《邶风·燕燕》。 [21]騋牝(láipìn):七尺以上的马为騋,即大马。牝:母马。举出大马、母马以概其余。三千:泛言其多。言卫文公晚年国力恢复。


点评:

《定之方中》,歌颂卫文公在楚丘兴建宫室,振兴邦家的诗篇。诗篇系颂歌,却不空洞,原因在于诗人有国家兴亡的真情实感,颂扬卫公实际也是在赞美卫国的复兴。诗首章以相当多笔墨言植树,表明着眼于未来的礼乐建设。次章回溯营造之初的考察度量等活动,最后一章则专颂卫公,一位勤政国君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写出了大难之后邦国的清新气象,格调也清新流畅。

6、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作者:【先秦】佚名


君子偕老[1],副笄六珈[2]。委委佗佗[3],如山如河[4],象服是宜[5]。子之不淑[6],云如之何!

玭兮玭兮[7],其之翟也[8]。鬒发如云[9],不屑髢也[10]。玉之瑱也[11],象之揥也[12],扬且之皙也[13]。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14]

瑳兮瑳兮[15],其之展也[16]。蒙彼绉絺[17],是绁袢也[18]。子之清扬[19],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20],邦之媛也[21]!


注释:

[1]偕:一同。此句字面意是与丈夫一同终老,暗含女子守寡之义。 [2]副:编发为髻称副。笄(jī):束发用的钗簪。珈(jiā):笄上装饰的玉,是身份华贵的象征。有六种,所以言六珈。 [3]委(wēi)委句:举止舒缓雍容的样子。此句原文应作“委佗委佗”,古代书写遇重复语词时,习惯在第一字下加“=”符号,以示省略,“委佗委佗”即成“委=佗=”样。后人抄写误作“委委佗佗”。 [4]如山句:形容人物气象安稳大方。 [5]象服:据《周礼·内司服》王后礼服有六种,画有各种纹饰图案,所以称象服。一说指上面“副笄六珈”的盛装头饰。象即襐,盛装。 [6]不淑:不幸。《礼记·杂记》:“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不淑一语……古多用为遭际不善之专名。”此句与开首一句“君子偕老”相应。 [7]玭(cǐ):鲜明华丽貌。 [8]翟(dí):绘有雉鸡图案的礼服。古代王后、君夫人的六种礼服中,有揄翟、阙翟二服,此处所言翟,清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即“阙翟”。 [9]鬒(zhěn)发:美发,黑漆漆的头发。 [10]髢(dí):假发。两句是说女子头发浓密美好,不屑于戴假发。 [11]瑱(tiàn):发笄两端垂下的玉石,又叫充耳、塞耳,装饰用。 [12]象揥(tì):揥,簪。象揥即象牙制的装饰,可以搔头、摘发。 [13]扬:指眉宇宽阔明亮。《诗经》常以此字赞美男女的面貌。且(jū):语助词。皙:白。俗语“一白遮百丑”,此处以白皙指代女子的美貌。 [14]天、帝:犹言天仙、帝女。 [15]瑳(cuō):鲜盛貌。 [16]展:展衣,后妃六衣之一。又作“{衤展}”,白纱制成的单衣。 [17]绉(zhòu)絺:葛麻制成的带绉的细纱。 [18]绁袢(xièfán):内衣,犹今之汗衫。诗中展衣是外衣,绉絺是中衣,绁袢为内衣。 [19]清扬:眼睛清亮。 [20]展:确实。之人:这人。 [21]媛:美人,邦媛犹言国色。


点评:

《君子偕老》,叹惜美貌失偶的君夫人不幸的篇章。从诗所言人物的妆扮,可知其为君夫人一级的女子。美貌年轻却守寡,令人叹息,结合历史记载,这样的叹息还有言外之意。《左传·闵公二年》记载,美丽的宣姜先是被迫嫁给卫宣公,宣公死,宣姜仍然年轻貌美,又被权臣昭伯盯上,“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不可,强之”几个字,是理解此篇基调的关键。叹惜宣姜命运的“不淑”,正暗含着对强权好色人物的不满,诗人对宣姜是同情和理解的。这样又影响到诗篇表现手法。极力夸赞君夫人之美,意在反衬其鲜花飘落污浊的无奈和不幸。也因此,诗篇在艺术上就表现为显明与含蓄的对峙,是出色的皮里阳秋笔法。古人称此为“风人”体式,也称之为“温柔敦厚”。


7、诗经·鄘风·墙有茨


作者:【先秦】佚名


墙有茨[1],不可扫也。中冓之言[2],不可道也。所可道也[3],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4]。中冓之言,不可详也[5]。所可详也,言之长也[6]。

墙有茨,不可束也[7]。中冓之言,不可读也[8]。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1]茨(cí):蒺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蔓生;夏日开五瓣黄色小花,秋天结果;其果由五颗小干果合成,每果具长短两采,坚硬锐利。 [2]中冓(gòu):内室。冓为木材交积状,所以指代房室。戴震《诗经考》:“中冓,则四面冓合之;中,言乎其幽隐也。”此语实指代男女交媾之事,如古语所谓“房事”“床笫之言”。 [3]所可:能说的。 [4]襄:同“攘”,除去。 [5]详:详细地说。《韩诗》作“扬”。 [6]长:丑事远扬的意思。 [7]束:捆扎。 [8]读:细说。读的本义是抽取,细细地从文献中抽绎出主要意思就是读。在这里是活用,数说的意思。


点评:

《墙有茨》,告诫人们不要传扬男女私密之事的诗。诗人这样告诫,是先已认定上流社会的“中冓”之事是十分丑恶的,连议论它都是不体面的。诗篇善恶分明,针砭的锋芒选择颇有特点,“也”字的连续使用是其显著特点。“也”在古汉语中往往用在那些肯定句尾,在此也确实起到了强化劝诫意味的作用。


8、诗经·鄘风·柏舟


作者:【先秦】佚名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1]。髧彼两髦[2],实维我仪[3],之死矢靡它[4]。母也天只[5],不谅人只[6]!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7],之死矢靡慝[8]。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1]中河:河中,亦即水中。倒文协韵。河、仪、它,古代韵母相近。 [2]髧(dàn):头发下垂貌。髦(máo):头发两分下垂至眉,是父母健在时男子的发式。《仪礼·既夕礼》:“既殡,主人脱髦。” [3]仪:配偶。 [4]之死矢靡它:至死不移的意思。之:到;矢:誓;靡:无;它:他心。 [5]母也天只:呼母叫天,是痛苦至极的表现。一说“天”指代的是父亲,犹言母也父也。 [6]谅:体谅,理解。 [7]特:夫婿,指男子。《小雅·我行其野》“求尔新特”可证。 [8]慝(tè):通“忒”,改变想法。


点评:

《柏舟》,表女子忠贞于所爱的诗篇。女子有自己的生活抉择,而且在这抉择经受压力时,又能守护着自己的意志。诗篇突出的正是这种意志,也是诗篇最动人的地方。


古典名篇(先秦)《诗经·鄘风》赏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