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乱翻书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已过的时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圣经·传道书》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类似感叹有,王羲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种集句的工作曾经很难,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差不多是巅峰了。现在有了跨语言的大模型,比如GPT家族,恐怕任何人类个体掉书袋也比不过AI了。然而,人类个体们还是要表达,要不断地写作和诉说,原来似乎觉得唇枪舌剑,争强斗胜,顽石点头确乎是一种本领,现在却在GPT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中分明照见了自己的影子。读者不妨想一想,你读过的所有文字材料中,有多少不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就会明白,大模型还是很善于学习的,它学习到了人类修辞的方法论而没有被逻辑和语法所困住。
下面必须引用一些比较跳脱的段落,以示作者不是机器。如今要证明本人不是机器,难度越来越大。像银行那样要求证明你是你,要求死人签字证明亲属关系,也不那么魔幻了。技术真的能改造人类社会和个人的观念啊。
苏拉蔑视整个人类,尤其蔑视他本国的同胞……(在斗兽场中)苏拉一听到雷鸣般的掌声,嘴唇上就浮起一丝冷笑,低声说:“拍吧,拍吧,你们这群蠢笨的山羊。”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斯》
人们相信在现象的背后有着决定和操纵现象的本质……而在可观察的范围内又总也找不到本质,我们就相信本质总是隐藏着,总是在“幕后”,越是找不到就越有魅力。对本质的欲望培养了人们的窥探癖,即使没有什么隐藏着,窥探的行为本身也生产着快感和意义。赵汀阳《观念图志·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从小喜欢读书,不过到现在还是觉得“述而不作”是最佳态度,也许GPT家族和更多的大模型是个难以想象的技术突破,但是技术能否造福人类,说到底取决于人类中的有权有势的个人,也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全球各国的总人数加起来几千或者一万?大致是这个量级吧 。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他们对普罗大众显然缺乏共情能力,更谈不上会主动帮助底层人民摆脱困境。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权势者如何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呢?物质享受不是最重要的考虑,最重要的是其他人类个体的屈从,最让权势者获得满足感的可能是跪拜之礼吧,君不见21世纪还有人念念不忘吗?庄子讽刺的舔痔疮的人,大抵如此。现代人的物质享受和医疗水平肯定远超200年前的贵族,然而你能享受到贵族的那种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吗?很难。21世纪或者2100世纪(如果人类还存在的话)的权势者,当然还是要依靠对他人的支配获得成就感。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卑劣的、阴暗的心理,然而如尼采所言,道德就是希望邻居们去做的事情。
福柯论边沁发明的全景敞视主义的监狱设计。
除了建筑学和几何学外,它不使用任何物质手段却能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它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一个在权力游戏领域中“一通百通”的例子。它实际上能被纳入任何职能(教育、医疗、生产、惩罚)。……它能形成一种混合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权力关系(和知识关系)能够被精细入微地调整,以适应需要监督的各种过程。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