魈/超度我——创作的幕后(上)

热门前20+热搜第一+40w播放大感谢!这在视频发出的前两天,可以说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数字,或许是因为一个demo就几十上百遍的循环,导致我在上线前内心的期望值越压越低,甚至跟寸羽老师调侃过“投币数破20就算胜利”(笑),随之而来就是寸羽老师的反驳“你可不要小看了魈厨啊。”
言出确实,我大抵是小瞧了“魈厨们”的力量,甚至深切怀疑过“我们所做出的东西,能不能传达到呢”、“会不会只是我们喜欢,而在大众眼中,只是个故作高雅的商业片呢”,现在看来,亦是可笑。每每翻阅评论区看大家留言的小作文解析,对我而言都是至高无上的乐趣与恩赐,拜大家出彩的文笔所赐,于是也筹划着写了这样的一篇专栏,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愿意细细考究这个制作团队,掺杂小小私心、带着热忱与妄想的【幕后故事】。
一、与文案的“xp确立”

说来你不信,这的的确确是我们可爱的文案寸羽老师内心描绘的第一版分镜。
出于个人资源和技术力原因,我们的初期想法是很简陋的,甚至只打算做歌曲的后半段,也没有特别高大上的考究。直到某一天,跟哈老板聊天时谈论及想要做这个手书的想法,他当即表示“做,放心大胆地做!”于是才有了后来,有幸与各位厉害的老师们相接触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这些高技术力与高超画技的支持,仅凭我们的小小脑瓜,是绝不可能呈现出如此为人所爱的作品的。

不过在文案的早期,我们最开始确定出来的就是第二段主歌里“钟离、温迪、旅行者(空)”的部分,在魈与钟离的画面中,我们设想“影子里”的字幕随着影子进行一个位移,这也是我们决定把字幕跟画面相结合的初期概念。
而在温迪的部分,我们一直觉得似乎和钟离部分的想法太过重复了,于是联想到歌词“一瞬息”,脑子里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魈举起一颗佛珠(玻璃珠),珠子里映出温迪的背影,随后一瞬息的字幕随着反射的光线划过。
而字幕藏在光线里的想法,期初我们想的是一瞬息的字幕随着光一起移动,而做demo的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惊喜。

正是因为demo的这个小小创意,最终让我想到了树叶飘落的地方,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字幕设计。
在得到了足够多的资源和老师们的合作机会后,我们开始着手设计歌曲的全部内容。期初,我们的想法比现在远要意识流得多。在阅览了众多魈相关考据、与《超度我》有关的手书和佛教概念的作品后,我们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做纯意识流会不会产生考据不够详细、漏洞百出这样的问题,于是在评估个人能力之后,我们决定把整体的故事倾向于叙事性表达,带有少部分佛教元素美术风格的设计。
初稿文案中,我们把歌曲分隔成了几个部分:
前奏 魈所在的现实,进行倒叙
第一段主歌 魈回忆过去,魈对小小魈的自白。
第一段副歌 描述魈被钟离从魔神手中拯救出来的过往。
插入逐帧动画 跳着傩舞的魈(旧设)和进行攻击动作的魈(原设)相互穿插,这时候的魈像是有两种人格一般,他不接受自己的过去。
间奏第一段 魈与水的结合,依旧是旧设与原设的穿插(这里是一个小高潮)。
间奏第二段 他回忆起种种过往,被钟离所拯救、与其他几位夜叉并肩作战、群玉阁之战,最后镜头来到了向他递出霄灯的旅行者。
第二段主歌 描述魈对过往救赎过他的人们的态度,一面是想要接触,一面是担心业障影响而强迫自己疏离。
第二段副歌 魈作为仙人,被人们崇拜,也被人们忌惮。人们表面是信仰,实际却是自私自利。而支撑魈坚持下去的是像曾经救过的小女孩一样,还是有很多发自内心希望他笑起来的人。
插入逐帧动画 魈抬头看天,飞鸟从眼中划过,飞鸟变成了旅行者,随后化作地面,地面拉远,出现杏仁豆腐,他吞食豆腐犹如吞食人间的“美梦”。
尾奏 他所遇到的每一份“缘”,是他放不下的执念,也是最终让他放下的执念。
贯穿全曲的意象:蝴蝶(代表魈的内心)。红线(也对应蛛网,代表魈的“联系与执念”),眼睛(魈的希望与美梦),霄灯(代表“现在”也代表“璃月”,首位呼应的设计)。
最终,我们依据着初版文案,开始琢磨歌词对应的每个镜头,写了长达21页的最终文案(笑)。据说分镜的河池老师,看完文案的第一句感慨就是“很棒,也很难。”
二、与分镜的互相折磨
被迫害的分镜当事人:“很后悔,总之就是非常后悔。”
可以说,分镜阶段绝对是确立我们手书画面的重中之重。文字表达出的画面,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是不同的,如果说文案阶段是我与寸羽老师两个人的“xp结合体”,分镜阶段就是在此又加入了分镜老师的xp系统(笑)。
离谱的是,我们最终出来的分镜画面高达80镜,其中甚至不包含动画部分的镜头。
不过好在,河池老师画画速度堪比火箭升天,画面更是讲究一个快准狠。在近乎奇迹的进度中,我们在一周内折磨出了第一版分镜demo。

关于分镜阶段确立的一些趣事,将放在后续的美术部分,这里不再多加阐述。
三、与美术共享“xp系统”
终于来到正题(笑)。
在美术风格上,我们近乎是一开始就决定了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其中考虑到外在客观因素,决定采用黑白为主,在部分音乐节点为彩色的表现形式。
说到意识流就不得不提到我心目中的“圣经”——EVA,给老师们的参考图中,也大多选取了EVA片段,或是新房昭之风格的作品。
1.字体的确定
考虑到风格倾向于意识流,我们决定采用字体与画面相结合,甚至融入画面的表现方式。其中也有过疑虑,譬如这样的字体“观众能不能看得懂?”结论就是,“看不懂不是更好吗?”“看不懂自然会有热心观众打字幕”。只能说这一届的观众没有让我们失望,甚至太过优秀了(笑)。
最终,我们采用了两种字体:

“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汇也;豕者,象之形也。”篆体也是我们认为最为象形的一种字体,也是最能与画面和歌曲立意相结合的一种文字。我们决定全曲画面都采用较为细长简洁的“简篆”,而在高潮部分则采用更为华丽的“繁篆”。
相信有不少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实全曲看下来,似乎出现了不止这两种字体——我们的确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行书”,主要出现的地方有两处:
(1)帝君给魈的赐名

(2)第一段逐帧动画的字幕

因为第一段的逐帧在设计上,本身是偏向于“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打斗,所以采用行书作为表现形式反而更加恰当。帝君的赐名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想象中,帝君手一挥,魈的名字就像流水一样出现,赐予他新生。
为此,我们请了一位老者来专门提写这一段的文字。


这位老者倒也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名家”,不过一位热爱书法于是自己尝试练字的普通老头子。希望用定制式的“手写”来诠释这段的原因,可能也是笔者作为“魈厨”的小小执拗吧。这位老者学识渊博、为人和善,在他提笔写下“魈”字的时候,恍惚间,就让我想起了帝君赐名时,或许也是这般光景吧。

2、画面的确定
在这里,本文将采用逐镜详解的方式,来一一剖析每一镜中暗藏的细节及幕后故事。



第一个向我们走来的就是卷王·凹图怪物·阿布老师,从背景的精致度上就能足足看出夹杂满满的细节。


而在第四镜中,老师也很细节地在魈的眼中加上了一圈霄灯的光芒,评论区有位观众说的很好,或许这也代表着魈“想要留住这份温暖吧”。


飞舞的风晶蝶代表着魈,也象征着魈内心的单纯与新生。随后,晶蝶被钉死在了墙上,魈也从原本的状态变为了小时候的魈。被魔神掳走之后,他的心“死了”。



他回想起了某个下午,他如同往常一样,以雪饱腹,这时,有一缕彩虹从上而下出现,这是他在那段时间里,第一次感受到这样微小的幸福。




然而,这样的幸福也立马被夺走。
在这段镜头的初期,我们脑子里想象的画面是:魈坐在雪山的洞口,彩虹从天边出现,然而很快,魔神的影子遮住了那道唯一的彩虹。

很明显,这样的表现形式不算太恰当,甚至显得有些“生草”。期间也尝试过修改魔神的形象,以更为抽象的“影子”或是“龙”来表现,不过效果都不尽人意。
直到杨先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出现魔神呢?”制作组的各位瞬间醍醐灌顶。于是这才有了后来,魈被蒙上眼睛,而那只手是红魈,象征着束缚自己的曾经,这样意识流的表现形式。



这一镜的画面,也是很早就确立的一版。近乎是听到歌词里的“再也感受不到你温度”,结合上下文,脑子里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小小魈手里捧着一只死去的蝴蝶,而魈手里捧着小小魈的画面。在背景和色调上,则是采取的整体冷色蓝调的处理。随着“超度我”的出现,小小魈变成一盏香炉,也是魈随身携带物之一,这也是我们觉得魈身上“佛性”的体现。







在这段内容我们早期的设定中,假设的是一个雨夜的场景,魈如往常一样“吞食着美梦”,早已麻木不堪。而随着歌曲的渐进,“如露亦如电”,这时有光从上方出现,魈感受到温暖,睁开眼,帝君从光中出现,并赐予了他“魈”之名。



这也是十分难以割舍的一个镜头,因为分镜老师设计得实在是太帅啦!(笑)但是考虑到歌词旋律与画面的适配性,还是选择了魈抬头望天,绝望感超过杀戮感的想法。
在背景的设计中,考虑到后期部分的工作量,且发现这段整体画面较为阴暗,用现实的雨夜来表现反而不太合适,于是把整体风格再次往意识流的层面靠拢。
于是我们想到了,敦煌式的中式花纹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素材,且由于这段画面整体偏静态,于是我们决定在背景中做一些像万花筒一样的动效。几番筛选之后,最终在这段里选用了铜镜纹和景泰蓝纹作为我们的主要参考。


这里也要特别夸赞牛扭薯条老师,对于我这样“五彩斑斓的黑”的甲方式要求,还是以相当高超的技巧及完成度实现了,我只能用五体投地来形容。

这里魈的脑子里出现了另一个魈,而花纹则是与之前6-8镜截然不同的,代表着血腥与肆虐的蝴蝶,同时我们初期设定中,背景偏向于蛛网,这也是表达这个时期的魈“被束缚着的内心”。

这里的背景中同样出现了缠绕的蛛丝,白骨也象征着被曾经的魈所“吞食美梦”的人们。

29镜中,随着帝君的赐名,背景从枯败的莲花变成了盛开的白莲,亦是象征着魈的内心得到了净化,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魈的第一次“超度”。



《超度我》这首歌让我以为妙绝的一点即是间奏这一段的小高潮,几乎不需要什么画面的堆叠,仅凭BGM中几下轻盈的水声,一下子就能让听者置身于那个空灵的意境之中。不得不让人感慨“福禄寿永远滴神!”
先前有弹幕提到,魈漂浮在水中的场景,想起了那张著名的“灵梦落水图”,的确,我们在设定初期,听到曲子的这个部分,脑子里也是瞬间浮现出了那张画面(车万人探头)。在此也很庆幸羽虫老师高潮的画技,依据我们贫瘠的文字描述,就呈现出了近乎完美的画面。

这一镜在本来的设计中,与后来的65镜复用的同一个画面:魈的眼中映出飞鸟。到了项目中期,我越看越觉得这一镜仅仅只用“眼睛里印出飞鸟”,似乎无法撑起这长达5s的画面,甚至会显得割裂而整段垮掉,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临时补充上了这个画面,也是对应了间奏开头,魈落入水中的画面。
而考虑到,后期做出来的头发飘动效果,是稍显轻盈的摆动,而我所想要呈现的,是魈快速坠入水里的质感,于是在紧急研究了TBH的用法之后,近乎执拗地,选择用最原始的“动画作画”来呈现这个镜头中头发的飘动。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由于笔者本人的能力有限,加之工期较赶。最终呈现出的头发飘动也没有做到动画中的理想效果,甚至不大能看出来这里是有帧数的头发飘动,且飘动的形式也十分新手,相当不自然,只能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了。




魈回忆被钟离所拯救后的过往画面,可以说是羽虫老师的cg盛宴了。








这一部分在前文有所提及,比较有趣的是,在44-45镜与钟离的画面中,我们分镜确立的画面和现在所呈现的截然不同。

当时我们的想法还比较不完善,我私心觉得“啊这个表现似乎也可以吧,但好像有点不知道背景该怎么呈现,总之就是没有‘噼咔’的感觉?”如此暗示着桃子老师有没有更好的想法(笑)。果不其然桃子老师不会让人失望,在看到桃子老师44镜的绘制之后,我也豁然开朗,欣然提出“既然是这个构图的话,不妨再加一镜魈在帝君前面的吧!让后期做一个两人交叉旋转怎么样?”感谢桃子老师的不杀之恩。
而在旅行者出现的48-49镜,最开始我们很纠结歌词中的“怪”字出现的时机,如果像前曲里“活下去”用类似手法的话,是不是会过于重复了呢?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在某一天打开了泛式直播间,刚好他正在讲所谓的“z轴拉镜”。于是我脑子里一瞬间就出现了“魈的背影随着‘怪’字一个z轴拉镜,上一镜中旅行者的画面变成胶片,仿佛魈在看一场电影,屏幕的光打在魈的身上”。

感谢桃子老师凭借多年动画人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出50镜这么完美的画面。




52镜的倒影中是小小魈。这里亦是承接上文,描写魈的内心,这是他第二次的“超度”。






副歌第二段,也是我们很早就设想出来的描述:人们的话语化作血又化作丝线,这是世人赋予他的,亦是他心中过不去的“业障”。这也对应那句:“魈并非带来祥瑞、富贵的福星,而是与妖邪死斗的夜叉。”






音乐渐进,红色的丝线越来越多缠绕上魈的身体,他近乎已经双目模糊,看不清眼前的景象,这个时候,有一只小手握住了他的手。轻策庄那个被魈帮助过的小女孩轻轻拉住魈的手,对他露出了笑容。正是因为像小女孩这样,有太多太多爱着魈的人想要救赎他,这也是支持着魈负重前行的原因。业障消失,一切回归“空”。
这一段里,我们曾经还设想过,魈站在人群中间,人潮涌过了他,只有小女孩为他停下了脚步。但苦于这样的表达可能会出现“仿佛魈与璃月民众背道而驰”的设定错误,最终采用了以魈视角睁开眼睛看到的画面。而魈矗立于人群中的想法,则是保留到了尾奏部分(66镜)。
而在色彩方面,我们想突出小女孩的笑容“照亮了”魈,但又要体现出魈视角下思绪逐渐混乱的表现,于是最后采用了,只有小女孩是彩色,而画面整体上逐渐变红、出现rbg分离效果,背景也是渐渐接近混乱,其中的纹样我们则是参考了敦煌风格的图案设计。



“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应该是我初听此曲时想到的第一个画面:瞳中映出天空与飞鸟,而飞鸟化作了旅行者的背影。某种意义上也是玩了“空”的谐音梗。最开始我关于瞳孔的想法还是某个“自由”的画面(笑)。

后来考虑到工期问题,我们尽量减少了逐帧需要的时间。最终确定出来“飞鸟变为旅行者,最后化作地面的尘埃(象征这片璃月大地)”,而中间则是以水的特效作为过渡转切。
在官方设定旅行者遇见魈时的BGM《Lovers’ Oath 蒲苇如丝》,其标题也是取自“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或许旅行者在魈的生命中,可能就犹如昙花一现、风花飞舞,这是魈所向往的自由。




随着镜头拉远,地面变成桌面,上面出现了魈所爱着的杏仁豆腐,他吞食豆腐犹如吞食“美梦”。


背景的初稿中,采用了“豆腐与脑花”相互切换的设想,但无奈笔者本人的画技表现力不够,一直觉得难以表现出原曲的“超度”感,于是寻求了牛扭老师的帮助。


在最终确立的背景里,我们加上了一圈的梵文书写,原文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尾奏的最开始,魈矗立于人群之中,与他有关的人们背对着他擦肩而过。这是他的执念“万千千千”。“放不下地,放不下天”,这是他放不下的璃月,也是他放不下的人世间。镜像+倒影的设计,一面是象征着“天”与“地”的概念,一面则是表现“白天”与“夜晚”(对于魈来说的海灯节夜晚,或许就是守护璃月港的万家灯火吧)。




“红线”在前文象征着“如蛛网一般的束缚”,在这里,却也象征着“与他人的联系”。魈背后是一面挂着众人标志物作为标本的墙,标本流下的血到魈手中变成断了的红线。魈身边的“缘”延伸出的红线都指向魈,但魈不敢接。

几位夜叉分别为:浮舍(雷),伐难(岩),应达(火),弥怒(水)。其中推测雷夜叉为失踪状态,而其他三位夜叉均已身亡,故而在画面的安排上,设计了把雷夜叉单独隔出去的构图。
最后,红线落入水中,“镜重圆”,这些缘化作了璃月的万家灯火,这是魈的第三次超度。



不知不觉就狂嗑了7k多字的稿,出于想要把满满当当制作组们的努力与热爱呈现给大家,也是出于笔者个人,想要为魈这个手书所做的“最后的疯狂”吧。由于篇幅限制,关于动画及后期内容的幕后,将在幕后专栏(下)中进行阐述。再次感谢能耐心看到这里的你!
FISHintheTEA/20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