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中国政治制度

2022-05-11 09:45 作者:袁史部落  | 我要投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1  1)背景: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筹建新中国

2)时间:1949年3月   3)地点:河北西柏坡

4)内容:①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②规定了胜利后的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组织上: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通过了《共同纲领》

⑴规定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⑵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C.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3.意义:①结束半殖半封社会的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基本内容:

⑴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⑵代表的产生及组成:全国人民的普选产生//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⑶职权:①立法权②监督权③选举权、任免权、决定权④审批权

⑷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   ⑸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⑹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比较体现优越

2.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⑴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⑵内容: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⑶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⑷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⑸意义:①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②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④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原因):建国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有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内容:

⑴前提:中共领导

⑶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⑷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⑸基本组织:政协会议

3.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⑴历史: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共同抵御外敌侵略,反对国民党。

 ⑵地理:大杂居,小聚居⑶经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少,落后。

主要内容: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具体做法: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发展历程: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⑶实践:1955年后五大省级自治区

4.作用: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共同繁荣。


新中国政治制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