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入脾,甘甜的食物要适量多吃
《黄帝内经》中说“五味入胃,甘先入脾”,也就是说,甘味食物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因此,脾胃虚弱时,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物来进行补益。 人之五脏,心、肝、脾、肺、肾;食之五味,酸、甜、苦、辣、咸。除了五色入五脏之外,五味也与五脏相互对应。因此,中医理论还提出了“酸入肝、甘(甜)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的观点。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脾欲甘”等观点。由此可以看出甘味食物对脾的重要作用。 但“甘味”又有“甘温”和“甘凉”之分。我们都知道“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因此,补益脾气时应选择性味“甘温”、可以帮助阳气升发的食物,如面粉、糯米、莲子、芋头、南瓜等;而补益胃气时,则应选择性味“甘凉”、可以帮助阴气滋生的食物,如绿豆、大豆、薏米、丝瓜、冬瓜、黄瓜、茄子、白菜等。 当然还有些食物会因生、熟的变化,使本身所具有的性味发生改变。比如莲藕,生食之时,它性寒,味甘凉,有凉血止血、去痛散瘀、清热除烦、止呕止渴的功效,适用于烦渴、咯血、吐血等症,可以作为胃的食疗佳品;而做熟的莲藕,它的性质则由寒凉变为甘温,颜色也由白变紫,除了可以滋阴养胃以外,还能健脾益气。 除此之外,大枣、山药、大米、小米、高粱、扁豆、甘蓝、菠菜、胡萝卜、南瓜、马铃薯、红薯、香菇、木耳、龙眼、梨、香蕉、栗子、百合、冰糖、甘蔗、蜂蜜等也属于甘味食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食物多列入食谱中。 另外,从养生角度来看,春天最宜多吃甘味食物。因为肝的疏泄与条达功能与春季的阴阳变化是通应的,所以在春天里人的肝气最为旺盛。而中医五行养生理论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需要从脾土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如果肝木之气疏发得过多过旺的话,必然会透支脾土,对它造成损伤,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与吸收等功能。如果在这个季节里多食一些可以补益脾土的食物,则可以增强脾胃功能,防止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病症的发生。 但世间万物都具有两面性,而且物极必反。适当吃甘味食物可以起到益养脾胃的作用,但食之过多则会对脾胃造成伤害。甘味食物吃得太多,最容易造成脾气壅滞,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情况。所以甘味食物益脾胃,但要适量食用。 脾胃养生帖
增强脾胃功能可“按摩小腿”,因为小腿上有三阴交、承山等穴,可以益气健脾、调节水湿代谢。正确的做法是:取坐或卧的姿势,对小腿从上到下,用适当的力度依次按摩一遍,这种按摩不必刻意讲究章法,以产生轻微的酸痛感及舒适为宜。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按摩需要避开过饱和过饿的时候。而且儿童不宜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