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革中的人物简介—盖得、伯恩施坦、考茨基、格拉弗

2023-07-07 22:21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盖    得


       茹尔·盖得(1845—1922年),法国工人党创始人之一,第二国际中派首领之一。

       盖得生于巴黎。他父亲是一所寄宿学校的教员。盖得在法国第二帝国时期是资产阶级共和党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时,他在《人权报》当编辑。当年7月,因发表反对当局的文章被监禁六个月。1871年,因为他在报上发表了拥护巴黎公社揭露摧残公社的刽子手的文章,所以,在公社失败后被判五年徒刑。但他逃往国外,曾先后流亡瑞士和意大利。在那里,盖得接近了无政府主义。在意大利时,他与第一国际意大利支部发生联系,后来转变为社会主义者。

       1876年,盖得回到法国。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帮助他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艺术。在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盖得是基本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1877年,他创办了《平等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在法国工人党的创建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1879年,在马赛召开的工人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盖得等人建立了法国工人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督促下,1880年,盖得同拉法格一起制定了法国工人党纲领。马克思为帮助法国党的健康发展,亲自口授了法国工人党纲领的理论部分。同年,在工人党勒阿弗尔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这个纲领。这段时期,是盖得革命活动的时期,他同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和机会主义派别,即同蒲鲁东主义、布朗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法国党内的“可能派”进行了斗争,为在法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作了许多工作。但是就在这个时期,盖得也有不少理论上和策略上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指出他的错误,给以批评和帮助。

       在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的历史条件下,盖得越来越滚进机会主义的泥坑。1893年,法国工人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胜利,促使他对议会斗争的意义估计过高。为了在议会中建立人数较多的社会主义派,盖得便在机会主义的基础上,同所谓的“独立社会党”人联合起来。在他同意的1894年的土地纲领中,对富农作了许多让步,散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农经济稳固论的错误观点。这个纲领受到恩格斯的严厉批评。但这时,盖得仍然反对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并激烈地谴责了1899年米勒兰参加资产阶级政府的背叛行为。

       1905年,盖得派和饶勒斯派合并组成统一社会党。此后,盖得在右派头目饶勒斯的影响下,逐渐堕落为中派,越来越倾向于议会主义。盖得不认识帝国主义本质,放弃领导法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叛变工人阶级事业,鼓吹在帝国主义战争中保持“国内和平”和“保卫祖国”,变成社会沙文主义者。并且,参加了资产阶级政府。1914年8月到1915年10月,曾任不管部部长。列宁严厉批判了盖得的叛变行为。

       在1902年法国统一社会党图尔代表大会上,多数派通过了建立共产党并参加共产国际的决议。盖得却仍然坚持他的机会主义立场,留在机会主义少数派中。盖得晚年脱离了实际政治活动。



伯恩施坦


       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最大代表之一。无产阶级的叛徒,修正主义的祖师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凶恶敌人。

       伯恩施坦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原先是个白铁匠,后来当了火车司机。他父母都是犹太族血统。伯恩施坦在1866年到古腾塔克兄弟银行当学徒,以后是银行职员。

       伯恩施坦于1872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爱森纳赫派)。但他并没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入党后,他主张爱森纳赫派与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妥协。不久,他又成为杜林的热烈拥护者。

       1878年夏,伯恩施坦辞去了银行中的职务,担任了德国改良主义者赫希伯格的文学秘书。这时,他们迁居到瑞士的苏黎世。伯恩施坦为赫希伯格所办的刊物《社会科学年鉴》写稿,并担任了编辑工作。1879年,伯恩施坦、赫希伯格和施拉姆三人(即苏黎世三人团)合著的《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宣扬改良主义,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厉批评。

       1880年末,伯恩施坦担任党的秘密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编辑,在这个报纸上大肆宣传他的改良主义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说,他和恩格斯经常同这个《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可悲的'·····办报方针进行斗争,并且往往斗争得很激烈。”【1】

       1895年,在恩格斯逝世后不久,伯恩施坦的机会主义越来越嚣张,向马克思主义猖狂进攻。从1896年起,他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写了一系列文章,公开篡改马克思主义,明目张胆地提出“修正”马克思主义。自称“修正主义”。1899年1月,他又写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这本书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正”。列宁把这本书叫做“背叛变节的作品”【2】。伯恩施坦鼓吹阶级调和,宣扬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了“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臭名昭著的修正主义口号。1899年10月,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汉诺威代表大会上,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并且通过了决议。但是,伯恩施坦不仅没有悔改,而且仍然顽固地坚持和宣扬他的修正主义观点。

       1902年起,伯恩施坦当选为德国帝国议会议员,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的成员之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伯恩施坦和第二国际的其他右派头目一起,公开背叛了无产阶级,在议会中投票赞成军事拨款,极力叫嚣“保卫祖国”,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所发动的掠夺性战争,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1917年4月,伯恩施坦伙同考茨基、哈阿兹等“中派”组织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以挽救他们的破产,妄图继续使德国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的影响,脱离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1919年他回到了右派社会民主党。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疯狂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1918年末和1919年初,伯恩施坦担任德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国家金库助理。1920年,他成为第一届资产阶级国会议员。参加了国会中的捐税委员会和捐税立法会议。伯恩施坦完全堕落成为资产阶级的忠实奴才和走狗。

       列宁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无情的斗争,给予了彻底的批判。




【1】《列宁选集》第1卷,第698页

【2】《列宁选集》第3卷,第272页



考茨基


       卡尔·考茨基(1854—193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和理论家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凶恶敌人。

       考茨基生于布拉格。其父是捷克人,舞台背景画家。其母是德国人,演员和小说家。

       1874年考茨基开始参加社会民主运动。并在同年加入奥匈社会民主党。后来又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880年,他迁居苏黎世,成为赫希伯格的助手。还结识了赫希伯格的秘书伯恩施坦,并与他成了最知心的朋友。这时,考茨基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在政治观点上,是拉萨尔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混合体。

       1881年3月,考茨基到了伦敦,认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从来也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在第一次见到考茨基后说:“他是一个平庸而目光短浅的人,过分聪明(他才二十六岁),自负,在某种程度上是勤勉的,对统计学下了不少功夫,但收效不大,是个天生的俗种”【1】。恩格斯也指出,考茨基“······是一个天生的学究和搞繁琐哲学的人,他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2】

       1883年1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刊物《新时代》在斯图加特创刊,考茨基当了主编,一直到1917年。1885年,德国处于“非常法”时期,《新时代》编辑部迁往伦敦。在恩格斯的指导下,考茨基曾写过几本小册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个别方面加以通俗的阐述,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这些小册子中也暴露了考茨基的机会主义观点。

       考茨基对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采取了阻挠的态度。经过恩格斯的坚决斗争,才迫使他于1891年1月31日在《新时代》发表。1891年,在考茨基参加起草的《爱尔福特纲领》中和1892年他写的《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中,都回避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考茨基在《新时代》上连续发表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文章。考茨基在《自传》中说,他对修正主义“抱有极大的同感”。1898年,在德国党的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为他同修正主义的妥协态度进行辩解。

       1899年,当伯恩施坦的臭名昭著的变节作品《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发表后,考茨基迫于无奈对它进行了某些批判。但是,他不触及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根本问题。考茨基自供,他对伯恩施坦的批判“是极端勉强的,而且常常是被迫的”。

       1900年,第二国际巴黎代表大会讨论法国米勒兰参加资产阶级政府的问题时,考茨基站在“中派”立场上,起草了向机会主义投降的“橡皮性”决议。在1904年的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上,他又主张同修正主义“和和气气地”商量问题。

       1910年,考茨基同希法亭、鲍威尔等人组成了“中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表面上在德国国会表决军事预算时“弃权”,实际上是拥护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他站在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上,提出了“保卫祖国”、“超帝国主义”等反动谬论,为帝国主义辩护,为垄断资产阶级效劳。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叛卖活动,堕落为一个可耻的叛徒。列宁指出,考茨基是“彻底毁坏马克思主义、毫无气节、从1914年8月起就非常可鄙地动摇和叛变的典型”【3】

       1917年4月,考茨基同哈阿兹等“中派”建立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目的是分裂工人运动,阻挠德国左派建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阻止革命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考茨基完全撕下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假面具,公开反苏反革命。他写了《无产阶级专政》、《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小册子,恶毒地攻击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篡改和歪曲马克思主义,鼓吹资产阶级民主。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出马,到格鲁吉亚,支持孟什维克反对和颠覆苏维埃政权。

       1918年,在德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十一月革命。考茨基和资产阶级勾结,出卖革命。革命失败后,考茨基充当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担任了外交部副部长。他在任职期间,竭力阻挠恢复德苏外交关系。

       1933年,德国法西斯政变后,考茨基跑到维也纳。1936年,他还为托洛茨基一布哈林匪帮辩护。1938年,德军攻入奥地利,他逃到捷克。不久,又逃到荷兰。

       考茨基一直敌视苏维埃俄国,进行反苏反共宣传,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革命。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一系列著作中,对考茨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彻底的批判,指出了考茨基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危害性。列宁说:“工人阶级不进行无情的战斗,来反对这种叛徒行径······便不能实现它的世界革命的目的。”【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211页

【3】《列宁选集》第3卷,第54页

【4】《列宁选集》第3卷,第617页



格拉弗


       让·格拉弗(1854—1939年),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理论家之一。

       格拉弗崇拜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克鲁泡特金,受他的思想影响很深。著有《垂死的社会和无政府》等书。还先后担任无政府主义机关刊物《暴动者》(《造反者》)和《暴动》的撰稿人和编辑。二十世纪初,更转到了无政府工团主义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变成了沙文主义者,任工团主义报纸《战斗报》的编辑。列宁把该报的立场称之为无政府主义者——沙文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













国革中的人物简介—盖得、伯恩施坦、考茨基、格拉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