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Project】《若是初见·卷二》后记


《若是初见》是一篇实验性质的短篇,我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去叙述这段故事,即游记。我个人很爱这种半文半白式、散漫的叙述,少用对话和心理,而集中笔墨于对某件事、某个动作、某个画面进行雕琢,各位如果读过我的《寻香记》,应该就会明白。
但《若是初见》与《寻香记》有很大的区别,简单地说,前者的主角是“逃避者”,而后者则是“出世者”,他们都没有名字,只是我用于承载自己想法的一个“符号”。
在《若是初见》中,我没有提到任何的关于“现世”的事件,主角的身份也是一个谜,唯一可知的是,我是因为一个梦的指引,来到了幻想乡,尔后沉醉于此。我本质上,是一个拒绝“平庸的现实”,而向往“绮丽的幻想”之人。在最初的设定里,我最想表现的两个字就是题中的“初见”,但实际上,全文的我却始终在表现着对幻想乡的熟识,对小铃的了解。这是因为,本文的主角其实并不是“我”,而是小铃。“初见”针对的是小铃与“我”的初见。
在动笔之前,我犹豫了很长时间,究竟从何一角度去描述故事。若针对初衷,从小铃的视角去展现“初见”自然是最简单的,但我光想象那一画面,就觉得一惊一乍,便少了“初见”的韵味。而选用“我”的角度,又着实有些为难读者了,从反馈来讲,由于比赛里《若见》其实是匆匆赶完的结尾,一些背景我直接采取了相对其他内容而言,很暴力的方式去展现,但事实上仍带着一定的保留,所以读者没理解我的意图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自觉文中两大主角,“我”与小铃的形象其实是很单薄的,“我”的单薄是剧情上的不足,而小铃的单薄则是刻意为之。小铃代表的是幻想乡中的任意一人,她们被困在一日的循环中,走不出来,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所在的困境。这一点如文中所说,是主角最恐惧的事情之一,即“无意义的重复”、“过往的丢失”,而主角选择了自己见到的第一个人——小铃,将她带出这个循环。带她去尝试新鲜之事,她从未见过的美景,她所不曾了解过的人与妖怪。
但这毕竟是不可能长久的,哪怕主角心志再坚定,也无法承受与她的相遇,在一天之后就成为了云烟。他原本将其称作:每次相遇都能有几分新奇。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当对幻想乡愈加枯燥,成为枯燥的循环之后,他就坚持不住了。他质问唯一特殊的存在——灵梦,希望有办法结束“一日”,可是得不到答案。他试着把石头带出幻想乡,而结果则是石头的消失,于是他猜测,也许幻想乡内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因此才会存在那一段被剥离的时间。而小铃的态度,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生于竹林,死于竹林。
于是当现实与幻想都变得毫无意义,他选择了沉溺、逃避。
接受了自己曾最恐惧的结局。
《若见》的最后一幕,其实很有趣。“我”见到了不曾了解过的小铃,因而变得寡言寡言,两人间的气氛甚至有些尴尬。这是我最期望达到的效果。不过实际上,还差得远呢。
对于小铃,我其实是希望有读者能在猜到背景之后,将自己代入到她的形象中,去体会的。因为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描写对象应该就是她,但我省去了很多该有的笔墨。我写文章的特点就是这样,不愿意将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或其他什么,摆在明面上。但明面上的故事,倒也不会让它空无一物。
在《若见》中,小铃其实处于一种很落魄的状态下,落魄得甚至需要去卖铃奈庵的藏书谋生。在4月21日这一天凌晨,她彻夜未眠,因为她即将把自己珍爱的古籍,拱手让人。在这一背景下,有一个人出现在了她面前,好像比谁都了解她,拥有神秘的身份,遇到什么事都处变不惊,三言两语就获得了她的信任。然后就这么带着她,逃离了苦恼与纷乱。
我不知各位如何想,对我而言,这一幕应当是只能书中出现的童话。我羡慕主角能够进入幻想的世界,但更羡慕能够被主角领着,摆脱烦恼、遨游美景的小铃。
《若见》的结局,我原以为已经很直球了,不过似乎仍旧不够。这一剧情我借鉴的是2017拜年祭中《再一次》中的剧情,主角在一本日记上看到了满页,自己所写的“我本身就是魔鬼”,而自己并没有半点印象。而《若见》中的“我是小铃”,也是同样的情形,小铃捡到了这本日记,了解到了真相,而想要去寻找“他”。每一天她醒来,都失去了昨天的记忆,但每一次她都会坚定地想,“我要去找他”。
还有一个可有可无的暗示,即《卷一》,其实也是被小铃所捡到。因此在主角从妖怪之山回来时,小铃会将他叫住——这一幕最令我心痛。在主角来到铃奈庵时,小铃会意识到,有人在自己门前,而没有过多的防备,就接待他入内。
整篇文章,我最希望让读者感受到的,就是小铃在孤独的夜中,读着“我”所丢失的日记,她那颗枯寂的心,逐渐有所懵动,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产生了一丝期盼之情,期待他在日记中所描述的那些,并不存在于自己记忆中的,二人共处的场景。
她的理智告诉她,这些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希望之火却一燃再燃。
她熬过黑夜,拉着自己载着古籍的小车,前往那座小桥。一边扼杀自己的祈盼,一边渴望着,奇迹的发生。于是当她站在桥边,看到桥上的那位少年时。
她会嫣然地笑。
——这时请重新审视第一段的内容,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若见》并不完美,甚至在我的标准里,它其实挺差劲的。能够得到这届奇谈的冠军,确实挺意外的,我个人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游记的部分与本届主题相性很高吧。至于会不会重置,就完全看我心情了(笑),毕竟前几届文的重置我全给鸽了。

文末所引用的曲子,是《quand la pluie tombe》,台词取样自混沌武士。
游记的写法参考了郁达夫的《屐痕处处》。还有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写到中途时,忽然想起来这本书的内容与《若见》有些相似,翻开一看,果然开头就神似。
封面P站id:5087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