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图像故事(11)——摄像获得的光和后期光有什么差别
我们常说啊,这个专业摄像机获得的这个画面,分辨度高,画面有锐利的感觉,不糊
但又会有人言啊,所谓这个,现在的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已经多么多么的了,这个所谓,美图秀秀都很厉害了巴拉巴拉
今天,我们来整理一下
前期光很直观,当前的光照情况,是否添加了人造光源,光的总亮度等

后期光就相对间接一些,现在的主流后期添加光源的方式依旧是以图片叠加为主,它不可避免的会吃掉一部分像素,同时,也有一些依托于算法带来的类似边界模糊质感的光

比如ae自带的,非常难看的发光

和后期开发的,deep glow发光

它们在“边界”这个点上,会有一些“”太精良“”导致的这种光其实难以在现实环境中再现
但同时 会有一种超脱现实的“锋利”边缘发光质感

这种质感在现实场景其实是反而非常难以再现的,因为,或者说是一种超脱现实质感的。
那 有什么是后期光的缺点那?
答案是对比度

现实中存在物体的边界对比转换一般都不会非常线性,它会显得柔和而浪漫。
同时,因为现实光不存在线性的一次反射,所以属于它的光的结果 往往是多次的漫反射之后得到的结果,所以现实的环境依旧会显得“更立体”

而如果人为对这个反射光进行模拟,很多时候,因为建模上很少会针对性完全制作凹凸的拓步,所以反射光大部分都会显得突兀,而明亮


贴图

环境贴图

所以,谁好谁坏那?
这个其实没有好坏一说,因为呈现的图片本身的决定人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本人,
它认为一个符合现实,柔和的光,是正确而美的,就会这样制作
它认为一个超脱现实,高分辨率,高对比的光是美的,就会那样制作
但反观, 似乎要把一个柔和的,低对比的写实照片制作成一个超脱现实,认为制造光感的图片在成本上似乎更加可控,所以如果没有固定决策,能收入到一个原本的底片是大部分情况下的最优选择